[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法。 方法 将该院近期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的治疗环节。 结论 治疗15 d后,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SF-36量表测试结果、神经传导速度和治疗效果3个方面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的结果均更为理想,以上各方面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在治疗效果方面,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63.89%和9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b)-0125-02
糖尿病虽然本身给患者带来的影响十分有限,但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却严重增加了患者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1]。尤其是当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后,患者的下肢等多个部位会出现针刺或电击式疼痛,且常在兴奋、疲劳和夜间有所加重[2-3],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成为各医院疼痛科和内分泌科等科室治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进一步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该院疼痛科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内容来自www.wkfxw.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选择在该院疼痛科接受治疗的7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该次治疗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内科学》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且以下肢病变为主,患者肌电图显示周围运动神经传导障碍。排除标准包括重度心、肺和肝等脏器严重功能异常;合并皮肤感染;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精神类疾病等。患者基本情况如下: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龄区间为38~76岁,平均年龄(61.3±7.8)岁。病程区间为3个月~17年,平均病程(10.7±4.2)年。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 对照患者主要进行传统的西医治疗,主要方法包括:①控制血糖。如为患者规范注射胰岛素,或口服磺酰尿类或双胍类降糖药物等。用量依患者情况而异;②改善微循环。将10 ug前列地尔融入(国药准字H10980023)10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中,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个疗程;③营养神经。为患者口服B1(国药准字H32024514)和B12(国药准字H14023321)等维生素类药物。3次/d,1片/次[4-5]。
1.2.2 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的环节。首先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取穴三阴交、曲池、足三里、合谷和太溪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直刺,平补平泻,以患者针灸部分明显感觉到麻木酸涨感为宜,行针1 min;采用回旋灸法,用清艾灸条施灸在患者的针刺部位,以患者按绝温热感为佳,施灸15 min;直刺阿是穴,得气后小幅度插行针2 min,但该穴位不灸。以上各个穴位留针时间均为30 min,30 min后取针[6-7]。每日针灸1次,1个星期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患者的生命质量评价和实验室检测2项内容。其中生命质量评价采用SF-36调查表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命质量越好;实验室指标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2项实验室检测指标。
1.4 疗效判定
以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出版的《神经系统临床生理学》作为依据[8],制定疗效标准。整体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种。其中显效为腱反射基本正常,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增快至少5 m/s,患者的麻木和疼痛等临床症状表现明显好转;有效为腱反射改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有所加快,但加快幅度小于5 m/s。患者麻木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为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各方面比较均无变化。总有效率有显效和有效之和。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数学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和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表内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表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SF-36量表评分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评分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见,2组患者在治疗前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再次评分,得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见,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再次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者治疗效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见,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医学普遍认为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患者代写紊乱、免疫因素和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9]。病变部位以下肢多见,患者发病后,下肢等多个部位会出现针刺或电击式疼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现阶段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上,主要以西医疗法为主,即从控制血糖、营养神经和改善微循环等角度入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痛苦,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近年来随着中医中药学的发展和进步,如针灸等中医疗法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10]。如以该次治疗实践为例,对观察组患者除采取传统的西医疗法外,增加中医针灸的治疗环节。经过为期15 d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对于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取中西结合的疗法,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王睿. 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指数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2):79-80.
[2] 田丽.2 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46(1):58-61.
[3] 刘玉.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当代医学,2016,22(15):153.
[4] 黄云飞.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病变主觉症状、血管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20(11):33-35.
[5] 赵维纳.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1例[J].中医研究,2013,26(3):32-34.
[6] 于鸿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1):37-38.
[7] 崔瑾.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2):626-627.
[8] 汤晓丹.神经系统临床生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9] 管炳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护理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3):179-180.
[10] 庞国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2):260-264.
(收稿日期: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