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湖南报刊界始祖之一的唐才常,对湖南报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唐才常主编过《湘学新报》《湘报》《亚东时报》等报刊,办报活动集中在1897~1899年,时间虽不长,但其丰富的报刊实践活动蕴含着极有价值的报刊思想,如报馆可代“遒人”、报纸能使“云开雾豁、脑筋震荡”、报馆文章应“义求平实,力戒游谈”、报馆应为 “史馆”,为后来的报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才常;办报活动;报刊思想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35-02
唐才常(1867~1900),字绂丞,湖南浏阳人,是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与谭嗣同师出同门,并称为“浏阳双杰” [1]。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唐才常在激愤中觉醒,走上了维新变法之路,成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主要领袖之一,1900年在自立军起事中牺牲,年仅33岁。
一、唐才常的办报活动
唐才常的办报活动始于1897年4月22日创刊的《湘学新报》(后改名为《湘学报》)。《湘学新报》是由江标、唐才常等维新派人士在湖南地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杂志体裁,旬刊),唐除了担任该报的主编外,还负责该报“史学”、“时务”、“交涉”三个栏目的编辑和撰稿工作:“史学”主要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时务”主要介绍朝廷和民间大小事件;“交涉”主要介绍律例、公法、条约、章程,以及翻译国外著作。《湘学新报》以唐才常撰稿最多,影响也最大[2]。其撰写的文章涉及政、史、地、经以及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等方面,如《史学论略》《论各国变通政教之有无公理》《兵学余谈》《外交论》《通塞通论》《各国交涉源流考》等,这些文章都言辞激进、掷地有声地积极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变法,深受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的欢迎,在当时湖南风气未开、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对开通湖南风气、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www.wkfxw.com文库分享网•收集整理
唐才常参与创办的第二份报纸是湖南最早的日报――《湘报》,是继《湘学报》后湖南维新运动时期又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报纸[2]。唐在主编《湘学报》的过程中,始终用文字践行《湘报》的宗旨――专心开风气,拓见闻为主。唐在该报发表文章十余篇,如《湘报序》《论保卫局之益》《论热力》《书洪文治戒缠足说后》《时文流毒之中国》《辨惑》等。这些文章涉及倡导自强、重视科技、倡办学会、兴办实业、废除八股等方面,集中反映了唐才常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迫切的改革愿望,特别是对当时复杂而深刻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和具体主张,为推进维新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劳。
1899 年3 月唐才常来到上海,主持了由日本人主办的《亚东时报》的编辑工作,继续延续自己激进的维新思想,更积极地鼓吹“贬旧”、“改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民权学说。唐在该报上发表了《论戊戌政变有益于支那》《砭旧危言》《前四品京堂湖南学政讲标君传》《正气会序》等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大谈变法主张。同时,唐才常还给《大陆》《民权素》《清议报》等报刊撰稿,提倡以文字改良社会,实现维新变法理想[3]。
二、唐才常的主要报刊思想
唐才常大力鼓吹以文字改良社会,写下了许多极富思想的报刊文章,其中不少都散发着先进的办报思想。
(一)报馆可代“遒人”
唐才常在《湘报序》中提到“广开报馆,用代遒人,大声疾呼,海天同应”[4],认为报馆有“遒人”的作用。遒人是指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官府需要传达政令时,便由遒人到民间走街串巷传达政令,同时遒人也顺便采采民风,将民情回告至帝王。这种遒人兼具了上令下达和下情上达两个功能,是朝廷与百姓的直接联接者。因此,唐认为报馆也具有上令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作用――将官府的相关政令通过报纸告知民众,同时民众也可以通过报纸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官府,报纸作为中介起到沟通朝廷和百姓的作用。唐才常认为,通过报馆让朝廷和百姓达成一气,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都声气相通,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稳定社会。
其次,唐才常在《外交论》《通塞塞通论》中大肆鼓吹中国应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情。由此可见,唐才常与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的报刊思想也是相通的,认为报刊应该充分发挥 “上下通”、“内外通”、“去塞求通”的功能,使朝廷和民众之间信息畅通、中无阻隔;使国内外交流方便、取其精华,从而使国家日渐完善,臻于富强。
(二)报纸能使“云开雾豁”、“脑筋震荡”
近代民众在长期封建思想的腐蚀下,大部分见识浅陋、思想保守,因此唐才常等维新人士认为开化风气、开启民智迫在眉睫。兴学会、办学堂、开报馆是开启民智的主要手段,而开报馆则是其中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径。于是唐才常等人在办报的过程中,不断强调和探索报纸的教育功能。唐才常在《湘报序》中指出,报纸的作用能使“秦汉以来之愚障,始云开雾豁,重睹光明”、“四民之困于小儒腐说,辗转桎梏者,始脑筋震荡”。因为报刊宣传新思想、新知识,所以能够消除愚昧,破除障碍,使人豁然顿悟,豁然开朗。唐才常认为报纸能“一举而破二千余年之结习,一人而兼百人千人之智力,不出户庭,而得五洲大地之规模,不程时日,而收延年惜阴之大效,凡官焉者、士焉者、商焉者、农工焉者,但能读书识字,即可触类旁通,不啻购千万秘籍,萃什佰良师益友于其案侧也”[5]。唐才常十分肯定报纸的作用,大加褒奖报纸能破除两千年积下的陋习,可将百千人的智力集于一身,足不出户,就可获知世界各国的消息,并且只要能读书识字,就可掌握知识规律并融会贯通,就如良师益友在伴。于是报纸能使 “中国为极聪强极文明之国”,这也是唐才常不畏困难坚持办报的原因。唐才常还认为 “今乃海宇大通,朝野一气,政学格致,万象森罗,俱于报章见之。[5]”报纸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求知需求,使读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开启智慧,基于此,报纸也应该极力推广。
(三)报馆文章应“义求平实,力戒游谈” 唐才常认为《湘报》应“义求平实,力戒游谈,以辅《时务》《知新》《湘学》诸报所不逮;亦以使圆胪方趾,能辨之无之人,皆易通晓”[5]。唐提倡报章文体应该文辞朴实无华,切勿言谈浮夸不实,辅助和完善其他报纸没有涉及到的层面,同时报纸应该通俗易懂,让那些读书很少的人也都能通晓接受。
唐在《湘报》上发表的《时文流毒中国说》,也是关于报刊文风、文体改革的主要论断。文章列举了时文的种种弊端,并大声提倡废除时文。时文主要是指科举时代的应试文章,特指八股文。唐指出,八股文是中国“塞智摧权腐心之鸩毒”,是阻塞智慧、腐蚀心灵的毒药。唐曾:“辗转桎梏十馀年,幸奋身而脱焉,其沈冥惨酷已若斯之烈,则其他之营营帖括,沁人肝脾,终其身不知反者,其如何晦盲堙圮,更无言以状之。[5]”他用激进、犀利的语言层层剖析八股文给知识分子带来的严重危害,极力号召取消八股科举制度。“时文不废,孔教万无可存之理;孔教既亡,黄种万无可存之理。西国天演家专以择种留良为宗旨,余谓中国之种无待于择,但择其腐种瘠种之时文,?鄱?去之,斯良矣。[5]”他认为只有废除了八股科举制度,替之以新式教育,国家才能发达昌盛。唐的这一观点和谭嗣同在《报章文体说》中鼓吹破除传统文体――“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的观点也是一脉相承的。他与谭嗣同两人,为推进近代文风、文体的改革和进步做出了不少贡献。
(四)报馆应为 “史馆”
唐才常认为报馆即史馆,其在《湘学报》上发表的《史学》中提到:“泰西不立史馆,盖报馆即其史馆也”[5]。西方开议会时,报馆记载大小事件,然后通过报纸将消息传递至世界各地。西方没有设立史馆,但是其报馆代替了史馆的功能――记载历史,铭记历史。因此唐才常主张中国应学习西方将报馆视为史馆,更应该重视报馆。民间可以大量创办报刊,广开言路,国家通过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和保护创刊,使报馆成为真正的史馆。
同时,唐才常认为新闻就是史料――“盖今日之报章,即异日之史料”[5]。应该注意的是,唐才常在《史学》中阐释的“报馆即史馆,报章即史料”的观点刊于1897年的《湘学报》上,早于谭嗣同在1898年发表的《湘报后序》中提出的“报纸即民史”的观点,可以说,唐才常是维新派中较早提出报馆应为史馆的报人。其后,许多维新派人物如梁启超等人重视新闻与历史的关系,认为新闻记录历史,记者与史官都承担着记录历史的职责。新闻与历史确实具有相似性――今日新闻记者整理记述的材料或文章,即日便会成为后人所需的重要史料。报刊记载大量史料,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众多方面,成为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三、结 语
唐的思想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在外交主张上,缺乏对国际形势及敌友关系的正确判断,其《中国宜与英日联盟》《日人实心保华论》等文章提出通过依赖与英国、日本结盟来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6],这些论断过于幼稚,如真推行这些主张,其结果不仅不能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反而会引狼人室,使中国陷入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
总的来说,唐才常在湖南播撒维新变法思想种子、传播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其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唐才常的报刊思想不是很全面,或许还有些局限,但是作为湖南报刊界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报刊思想在戊戌变法时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为后来的新闻报刊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接下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
参考文献:
[1]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朱建华.中国近代报刊活动家传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3] 徐松容.维新派与近代报刊[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4] 湘报[N].1898-03-07,第一号.
[5] 唐才常.唐才常集[M].湖南:岳麓书社,2011.
[6] 金冲及.略论唐才常[J].近代史研究,1980(4).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