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与社会财富的积累,企业、社会组织、公众个人的参与扶贫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使命是播善减贫,成就他人,让善更有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公益组织在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与社会财富的积累,企业、社会组织、公众个人的参与扶贫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五年,全国还将有7000万人要脱贫,公益组织如何创新扶贫模式、精准发力?
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谈及精准扶贫,他说:“我理解精准扶贫有两层含义:第一,扶贫工作对象要瞄准贫困人口。比如,工作地域是否在贫困县、贫困村等这些贫困地区,瞄准的是否是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第二,扶贫工作注重效果。在瞄准扶贫对象之后,所开展的项目是否针对他们面临的贫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比如增加收入、提高农民自身的能力等,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效果是衡量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拾遗补缺,精准发力
刘文奎说,一直以来,公益组织都处于拾遗补缺的角色,与政府机构相比,公益组织资金投入低于政府机构,规模较小,是参与扶贫工作的劣势;但是,公益组织的灵活性更强,也具备一定的优势。政府推行一种模式或者出台一个项目,更为慎重,规划的时间和决策的流程比较长。而公益组织相对灵活,在实践新的方法与模式、结合运用新技术方面,实施起来比较容易,有利于发现有效的新方法或模式,来解决一些小范围的问题。这些方法和模式如果能够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公益组织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copyright www.WKFXW.com
他介绍道,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目标是做最好的产品设计;最大限度地瞄准贫困弱势人群;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资金的扶贫效益。基金会的项目分布在健康与卫生、教育与成长、社区与生计、灾害救援等四大领域,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援助型项目,以直接援助为主要形式,有针对性的解决贫困的四大成因,即健康与卫生、教育与成长、社区与生计、灾害救援开展援助项目。如小额信贷项目、爱加餐项目、新长城助学项目、爱心包裹项目、紧急救援项目、美丽乡村项目以及国际援助项目等; 另一类是倡导型项目,主要有中国消除贫困奖、饥饿24小时、善行者、善行100、人人公益项目、公益未来等,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关注贫困,参与行动。
“我们的使命是播善减贫,成就他人,让善更有力量。我们的价值观是服务、改变、阳光、坚韧。我们的愿景是构建最值得信任、最值得期待、最值得尊敬的国际公益平台。”
刘文奎指出,随着社会发展与社会财富的积累,企业、社会组织、公众个人的参与扶贫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发展方面,中国扶贫基金会进行了一些探索,倡导人人公益,呼吁更多的人参与扶贫。一方面,结合新的技术进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通网络募捐、微信捐款以及与支付宝合作搭建人人可公益平台;另一方面,结合一些有效的新方法,例如善行者公益徒步、“饥饿24小时”等活动,借鉴国际上流行的慈善模式,创造新的扶贫形式,引起大众的共鸣。
“此外,我们希望动员更多的基层力量来消除贫困,通过设立奖项,对优秀的扶贫人物进行表彰,带动更多人关注贫困。例如今年的中国消除贫困奖,主要特点就是基层获奖人数增多。”刘文奎说。
如今,全国扶贫系统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核心,公益组织如何精准发力?刘文奎表示,精准扶贫有这样两层含义:第一,扶贫工作对象要瞄准贫困人口。比如,工作地域是否在贫困县、贫困村等这些贫困地区,瞄准的是否是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第二,扶贫工作注重效果。在瞄准扶贫对象之后,所开展的项目是否针对他们面临的贫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比如增加收入、提高农民自身的能力等,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效果是衡量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所以公益组织要做到精准扶贫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第一,要调动资源,发挥优势,动员自己的合作伙伴,相关合作方关注贫困地区;第二,项目设计方面要瞄准贫困户,注重扶贫效果,操作执行方面要关注到问题区域;第三,方法研究和创新都要注重效果,通过我们的工作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提高他们的能力。做到这三点,公益组织就可以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了。”刘文奎表示。
互联网+扶贫
2016年10月17日是中国第三个扶贫日、世界第24个消除贫困日。随着社会发展与社会财富的积累,企业、社会组织、公众个人参与扶贫的热情越来越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更多途径。去年1月,电商扶贫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推进实施精准扶贫的十大工程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这奠定了发展农村电商的政策基础。
刘文奎认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贫不是拿钱给穷人就能解决问题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能力脱贫”,“互联网+扶贫”也就是电商扶贫,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中国扶贫基金会推出了两个创新项目。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主要困难,动员和呼吁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实施“童伴计划”,通过“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服务体系,招募并以“童伴妈妈”为载体,在村级建立留守儿童监护网络,保障留守儿童权益,并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的有效途径,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十几年的农村扶贫经验和在100多个农村社区的一线调研,中国扶贫基金会创造性地摸索出了“以合作社为组织基础,善品公社为统一品牌”的电商扶贫模式,整个体系中,善品公社发挥了“效率、品质、品牌”三大价值,并通过“互联网+扶贫”示范县建设的创新形式充分调动了政府、社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村贫困地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发展能力。 据刘文奎介绍,多年来,贫困地区农民面临最大的难题是农产品生产加工之后,由于路途遥远,运输成本高,再加上缺少市场经验,产品难以被认可,导致他们产品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如今,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了,电商扶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扶贫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4年9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在四川雅安做电商扶贫的尝试,将当地生产的猕猴桃与电商平台合作,通过网上销售产品,减少中间商,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有了市场需求之后,组织农民大规模生产,解决分散生产的弊端,再进一步给农民提出一些标准。因为有了市场,农民看到了赚钱的希望,他们就愿意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生产。”
“我们的品牌是善品公社,蒙顶山红心猕猴桃,让诚信生产实现价值,爱在心口常开。目前在几大知名电商平台上均有销售,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刘文奎坦言,在电商扶贫过程中,中国扶贫基金会在贫困村建立合作社,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解决规模化生产的问题;第二,解决质量控制的问题。通过合作社,大家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任何单个的农户和个人都不能违反生产的流程,所以农药超标问题、假冒伪劣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样就能通过合作社生产合格的产品。当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与电商平台对接,更好地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农场品销售出去了,价格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得到保障了,扶贫的目标也达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扶贫手段,电商扶贫需要建立可复制的模式。”刘文奎欣喜地说。
他说,电商扶贫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将全国的消费市场与农村的生产、制造、销售直接对接起来。首先,整体上完善了农村商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村互联网使用能力,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商业、金融服务向农村渗透、向农村赋能;其次,进行组织上行农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运营,帮助农村特色产品、有品质的商品外销全国。互联网突破了商业交易的地理空间和时间限制,让商业和产业被重新定义,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这样就可以帮助边远农村及社会边缘人群。这些举措实现工业品下乡,同时让农产品面向全国销售,形成了网销+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新实体经济”。而农村的新实体经济体系的建立本身,可以给农村的市场开发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好效益,又可以进一步拉动电商扶贫工作的开展。
当然,电商扶贫也不要急于求成。刘文奎认为,目前,电商扶贫还有一些痛点没有解决,如物流、农产品的标准化、产品质量溯源等,这是个跑马拉松的事情,要长期坚持、积累,不断搭建完善生态系统,才能迎来电商扶贫的春天。电商扶贫的未来是美好的,但道路会比较艰难,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去做。未来电商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农村必是一个巨大潜力的市场。
美丽乡村,承载希望
美丽乡村计划于2013年启动,致力于搭建乡村和外部的联结平台,重估乡村价值,创造以乡村为本的发展机会,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把美丽、富裕、有活力的乡村传递给下一代,含三大内容:一是改善村民居住、生活条件,完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庄居民居住质量;二是保护与发展以村落为核心的建筑景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及生产景观,把乡村的“根”留住;三是组建村民合作社,整合村庄资源,提高农村资源利用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村庄产业发展,并通过村民共享合作社股份机制,实现村庄共同富裕。
早在2004年,在贵州大凉山,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始做社区综合发展项目,从原来的单一一个项目,变为同时推进几个项目,比如教育、卫生、计生项目,那是最早的探索。刘文奎介绍,到2008年时,扶贫就看见效果了,项目试点的地方,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我们又发现一个问题:贫困人群参与度不够。因为什么都是外来人去做,他们就被动参与。等项目结束,我们走了,那些项目的效果就打了折扣,没有可持续性。
“2008年汶川地震后,有企业愿意支持中国扶贫基金会,我们得以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这时,我们经过前几年的反思,认为应该把农民的主体性发挥出来,建立可持续经营的组织。所以在四川,我们引入外来能人搞产业,让当地村民都参与进来。这个效果比以前好多了,村民的积极性更强了。但还有问题,就是当地人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引进的外来的能人,有的水土不服,一些项目,没有得到预定的收入。”
2010年玉树地震,结合玉树地震的灾后重建,刘文奎和基金会又有机会做进一步地探索,把原来的问题规避掉。“这一次,我们进一步修整了项目模式,强调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同样建立合作社,但是要让他们自己选项目,自己经营,没有‘能人’,就在经营中培养能人,这就是我们在玉树做的四个生计类项目。”
刘文奎回忆说,从2004年到2013年,可以说这个模式逐渐成形。但是在玉树这个项目完成后,我们觉得还是有不足,虽然总体上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以合作社为主体的投资项目都稳定盈利,村民得到了实惠,大家的能力得到提升,但村民们得到的收益是不均衡的。另外,在关注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要关注环境、关注文化、关注村民能力建设。
所以,在雅安地震灾后重建中,中国扶贫基金会总结近10年的探索,提出美丽乡村计划。“不仅要解决漏斗问题,要给他足够的资源,建立村民的组织,经营过程中要让所有的人受益,避免贫富差距扩大。作为村民组织的合作社,除了做经济组织,还要做社会组织,要对村庄做整体规划,不仅要生活富裕,村容环境也要美,最终实现收入能够增加,村民的素质越来越高,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2014 年,美丽乡村计划筹集善款 1000 万元,启动三星陕西富平分享村庄项目,受益 890 人次。截至 2014 年底,美丽乡村计划累计募集资金 4000 万元,项目覆盖了四川、贵州、陕西 3 个省的宝兴、台江和富平 3 县的 4 个村,累计投入资金807.5万元,直接为4525人次改善村庄居住、生产环境,提升了村庄的能力建设。
2015年,美丽乡村计划使四川、贵州、陕西、河北4省7个贫困村庄6201人次受益。其中四川省雅安市雪山村、邓池沟(和平村、青坪村),在2015年分别被评为“4?20芦山灾后重建”最美乡村第一名和第二名。
“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我们联合加多宝集团、恒大集团分别援助1000万元在雅安市宝兴县雪山村、邓池沟启动美丽乡村项目。2013底两个项目正式签约启动,2015年年初,完成项目村选择,编制完成两个村庄的整体规划。2015年初全面启动村庄整体建设,当年年底底,两个村庄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民居建设、公共服务建筑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村庄合作社的制度建设、提升了合作社的管理能力。2015年9月21日,雪山村特色民宿正式开始试营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营业收入达39余万元,其中住宿收入81100元,餐饮收入30余万元。今年9月底,邓池沟项目正式营业,我们期待美丽乡村让乡村不仅美丽,而且富强。”在话语间,刘文奎对美丽乡村项目的希望满满。
谈及探索扶贫项目的经验,刘文奎直言,这个项目最大的产出,就是村民自立了,有了自己的组织,学会了合作经营。为什么一定要将他们组织起来?你看,社会的巨大财富,都是企业经营的,它的基本原理就是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股份制,产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核心的东西。农民如果不通过合作的方法,谁也不会把自己的资产拿出来交给别人经营,农民始终是各自经营,一盘散沙,形成不了规模,不能享受社会分工带来的好处,这是农村贫困、农民贫困的最本质原因。所以,我们把合作社引进去,其实是把现代企业制度引入进去,让所有的农民都有股份,让最有能力的人去经营,有了收益分给大家,通过这个机制,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把最好的资源整合起来,让农民学会合作经营,这才是最大最重要的经验。
坚持,就会改变!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口号,也是刘文奎,以及所有怀揣爱心和希望的人们亘久不变的信念。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