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养旅游的产生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新的旅游方式和业态也不断产生,“康养旅游”也从无到有。在学术方面国内外尚无学者深入地研究康养旅游。刘丽勤2较早提出了“康养”一词,但未对其进行释义;王赵对“康养旅游”作出了初步界定;此后,部分学者针对海南发展“康养旅游”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并未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正式颁布了《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LB/T051-2016)(以下简称《标准》),并确定了首批5个“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康养旅游”已被社会和市场广泛认同,国家旅游局也将其正式确立为新的旅游方式,并纳入我国旅游发展战略,从而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二、康养旅游的概念
康养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型旅游方式,学界对此还没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王赵认为:康养旅游概括来讲即为健康旅游、养生旅游,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基础上,结合观赏、休闲、康体、游乐等形式,以达到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医疗、复健等目的的旅游活动3。《标准》把康养旅游定义为:指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在《〈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解读》中,徐红罡教授认为:康养旅游就是健康和养生旅游,简称为康养旅游。
内容来自www.wkfxw.com
综合前人对康养旅游的研究和攀枝花实际发展的情况,笔者认为:康养旅游是以良好的物候条件为基础,以旅游的形式促进游客身心健康,增强游客快乐,达到幸福为目的的专项度假旅游。
三、康养旅游的哲学基础
康养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身心,追寻快乐,??进游客幸福感。关于什么是幸福,人类一直处于探讨之中。关注人生苦难,追求人类幸福是哲学的唯一终极关怀。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幸福就是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Happiness is the flesh no pain, no disturbance in soul)。他认为精神上的快乐是心灵上的宁静,真正的快乐就是灵魂的宁静,而过度的追求或享受,只能造成灵魂的紊乱4。德谟克利特也认为,享受、感官需求的满足是快乐和幸福的基本要求,否则如同“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样。”5但也强调不要沉溺于感官的、肉体的快乐,真正的幸福是实现精神的、灵魂的快乐和幸福。
苏格拉底截然相反,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断,认为幸福的本质是遵循道德,道德是达到幸福的途径,幸福遵循“知识―道德―幸福”这一基本规律,认为具备道德方面的知识是做善事的充要条件,知识、道德和幸福密切联系,相辅相成。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幸福理论,进一步区分了快乐和幸福,认为快乐和幸福不同,快乐属于感性领域,一个人真正要获得幸福,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欲和享受,去追求美德和善行。亚里士多德没有逃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性思考,认为幸福的本质就是“至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快乐的生活。
斯宾诺莎在此基础上提出“至善论”,认为“德性和幸福是被人思想为必然结合在那对我们说来有实践作用的至善里面的”1,幸福不能居于德行之上。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人的幸福,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幸福的人“就是纯依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2。斯宾诺莎的幸福理论多局限在知识论的领域,认为幸福是一种静态的心灵满足,多易被抽象化。后来,康德在批判快乐主义幸福观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幸福思想,为了调和德行与幸福,提出了3个公设,即:灵魂不朽;上帝存在;意志自由。
以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为代表的思想家认为幸福就是空幻的、抽象的爱和上帝,幸福不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幸福,而是在信仰上帝之中的永恒幸福,基督教神学给人们指出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只有对基督教上帝的信仰和爱才能引领人们寻求幸福之路。
霍尔巴赫在批判宗教道德观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给幸福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认为“幸福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我们希望它延续不断、或我们愿意在它之中长久生存下去的存在方式。”“幸福可以说是人与作用于他的那些原因二者之间的协调。”3费尔巴哈进一步,以感性为基础,著有《幸福论》,建立了庞大的幸福思想体系,认为生命本身就是幸福,幸福是道德的基础和源泉,自身享受幸福的同时不能剥夺他人的幸福。边沁继承了此观点,提出了功利原则,认为幸福就是趋乐避苦,幸福就是获得快乐。
正当人们以研究斯宾诺莎、费尔巴哈、奥古斯丁分别代表理性主义、感性主义和宗教主义幸福观时,马克思从现实人出发,对宗教、异化、片面化人性的批判,认为人具有“类特性”,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成为“完整的人”。在对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及“共产主义”的阐释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将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追求幸福是在实践活动中展开和实现的,实践活动就是人追求幸福的活动。强调真正的幸福绝不是肉体的快乐和心灵的满足,是人类向往完满的生存状态和为这生存状态不断劳动的成果。
四、康养旅游的内涵
康养旅游的内涵是什么?本质是为何?它又是如何存在的?笔者试图依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通过建立“人―实践活动―康养”结构图来回答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康养旅游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一个逻辑整体,即康养物候基础、康养需要和诗意地栖居。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的人的三个层面,人的不同层次对应的康养旅游内涵不同。
现实的人是人类追求幸福的真实根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即人是现实的人,基于此才有追求幸福的基础。康养旅游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因此作为康养旅游的真实根基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现实的人,二是具备从事康养旅游这一实践活动的物候基础或者环境。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追求幸福的“类特性”。此前,黑格尔把追求幸福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向往。康德认为人是追求幸福的主体,但人类幸福却永远地存在于彼岸,只能追求,不能实现。而马克思却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基于此才有人类追求幸福的内在动力,即“人的需要”。康养是人类的“类特性”之一,康养旅游的内在动力就是康养需要,也就是从事康养相关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完整的人是幸福思想的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类在发展中,始终追求着幸福,其终极目的是实现“完整的人”这一目标,“完整的人”的实现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充要条件。“完整的人”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完整的人”绝不是回归到原始混沌状态,而是向人类自由自觉发展的高级形态递进,是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和谐统一。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栖居“在大地上,‘在天空下’……从一种原始的统一性而来,天、地、神、人‘四方’归于一体” 1,当天、地、神、人四重性融合互现时,人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后来杨振之先生引用海德格尔的思想,认为旅游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2。基于此,笔者认为马克思所说“自由人的联合体”,某种程度上与海德格尔所描述的诗意地栖居和杨振之先生所说的旅游的本质类似。康养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以追求幸福为目的,具有传递性,终极目标理应与人类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一致,即成为“完整的人”,诗意地栖居。
五、康养旅游的物候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游客已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阶段渐次过渡到休闲度假旅游阶段,游客更多地选择到气候舒适、物产富饶的地方或(和)文化底蕴更加浓郁的地方度假旅游。
康养旅游是以良好的物候条件为基础,是对自然条件要求更高的专项度假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如同“蓝色”旅游一样。能够适合开发康养旅游地域的基本自然条件应达到:常年气候舒适度指数在50
物候是受气候、水文、土壤等环境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其中气候又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按康养旅游对自然条件的基本要求,我国56个气候区3中适合康养旅游的区域,主要地域集中在云贵高原片区和秦岭南部片区。云贵高原片区相比秦岭南部片区,那里气候更加舒适,物产富饶,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更适合发展康养旅游。
适合发展康养旅游的区域处于亚高原,其环境具有氧分压、气压等比平原低,舒适度又高于平原和高原区域4,使得人体在低氧环境对机体产生有效刺激,从而提高健康水平;人体对轻度缺氧逐渐产生适应后,有助于机体的呼吸、心血管、氧运输、代谢、免疫以及运动等能力的提高,使得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以及系统产生新的代偿性适应,达到提高人体体质与健康水平,实现健身的目的5;同时,低氧环境还有助于辅助治疗高血压6、糖尿病和心脏病等慢性病7,改善“三高”的状况(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胆固醇)8;这些区域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其空气、水体等污染也较少,有利于人体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这些地区常年气温和空气湿度适中,极端天气情况也较少,气候舒适度较其他区域更高。这些区域的自然物候因素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且人的体感也更加舒适,人体减少了因环境的因素导致身体疾病带来的痛苦,增强了游客的幸福度,这些区域“坐在那儿也康养”。
六、康养旅游的发展
康养旅游该如何发展?应首先找准市场。其主要市场为:银发市场、亚健康人群市场和追求生活品质人群市场。
人口老龄化加速催生了养老旅游市场空间。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养老形势严峻,需求层次多样,全社会“健康老龄化”产生的巨大刚性需求亟待满足。老龄人对夏季避暑、冬季避寒,又适合养生的旅游产品需求旺盛,康养旅游地应针对市场需求开发长宿型(long stay)的“异地养老”产品。
亚健康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中医也称为未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黄帝内经》早已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养生理念。亚健康人群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更多的是需要非侵入性、非药物性的方式来恢复身体原有的生理功能而已,主要从饮食、规律生活、身心放松、运动等方面调理,应针对其需求开发养生美食、山地运动、文娱活动等旅游产品。
追求生活品质的人群对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和旅游文化要求更加高。我国适合发展康养旅游的地域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化程度较低,生态环境良好,空气质量高,也是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区,是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区,更加适合开展高品质的旅游产品。
康养旅游产品应该遵循旅游发展规律和旅游市场的需求,分层次和成体系科学地打造,康养旅游产品应分为高、中、低端旅游产品。低端产品应以环境美化、自然观光、美丽乡村为主,打造“养眼”的观光系列基础产品;中端产品应以健康养生、运动康体等为主,打造“养身”的休闲系列重点产品;高端产品应以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主,打造“养心”的文化系列特色产品。这些产品按一定的比例配置,满足多层次的康养旅游市场需求,最终把项目地打造成为康养旅游目的地。
七、结论与讨论
康养旅游是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旅游形式,研究尚少,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的结论也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是康养旅游的终极目标是游客获得幸福感,是要以良好的物候条件为基础的专项度假旅游,而非乡村旅游一般遍地开花。二是我国适合康养旅游的地域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片区和秦岭以南片区,这还需进一步的科学论证。三是康养旅游的需求市场主要集中在老年人、亚健康人群和追求生活品质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