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学术论文 >
大学生环境关心与低碳经济行为的关系研究
摘 要: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在之前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推动
下载文档 (80KB )
无病毒,无广告,无恶意插件
文库信息
  • 资料大小:80KB
  • 资料语言:
  • 下载次数:
  • 文档格式:DOC
  • 打开方式:
  • 文库授权:免费下载
  • 更新时间:2016-12-27
  • 应用平台:WinXP/Win8
  • 文库星级:
  • wkfxw.com(拼音缩写)提供!

分享到:

0%
(0)
0%
(0)
  摘 要: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在之前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推动个体低碳经济行为的微观实证分析模型。进一步从个体微观层面,以B高校大学生为样本,利用量化研究方法对低碳经济背景之下个体层面的低碳经济行为和态度之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如何从个体层面的行为和态度的关系着手以推动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低碳经济行为;环境关心;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690.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6) 03-0045-09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we proposed the micro-level empirical model of promoting individuals’ low carbon economy behavior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we employed the quantitative way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low carbon economy behavior and attitude and put forwo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in the era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low carbon economy behavior, environmental concern, university students www.wkfxw.com文库分享网•收集整理
  一、引 言
  低碳经济不仅仅需要政府、企业等社会和组织层面的大力推动,更是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所在,正如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人人有责的治理行动。当然,治理要有个过程,如果说人一时难以改变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建设生态文明,首要的是唤醒人们内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崇,激发人们的参与感。相信全社会携手同心,一定能让“绿色化”从愿景变成现实。《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青年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主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优势。因此,大学生应亲近自然和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勇敢地承担起推动低碳经济行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能够满足人们在物质、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需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1],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2]。但是在微观层面,我们还需要了解人们的低碳经济行为、环保行为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具体来讲,即哪些因素可以有效促进人们践行低碳经济行为,促进低碳经济环境价值和实体价值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日常亲近自然和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它恰恰影响了个体对生态文明进程的贡献,基于此,本研究将从大学生个体层面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二、 理论探讨
  在之前的研究中[2],研究者运用了生态心理学家罗扎克[3]的生态潜意识理论和新生态范式理论诠释了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低碳经济在宏观层面的内涵。前者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亲密情感联结是人类天生所固有的,并且是普遍存在的,它是集体潜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心理原因在于人类心灵深处对于大自然母亲的依恋被政治、经济、欲望等因素所蒙蔽,生态潜意识受到了压抑,使得人与自然之间有了疏离感,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就是解除对生态潜意识的压抑,唤醒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形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我(ecological self)”,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认为,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社会文化体制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紧紧相连,当今社会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取向,称为新生态范式(new ecological paradigm),该范式强调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制约,认为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仅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整个世界的空间、资源等是有限度的,因此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其他社会现象都受到自然和生物学的潜在限制[4]。
  通过上述理论不难看出,要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破解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要求当前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而这种转变表现在经济活动层面,便是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人类物质需求的满足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移到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基本路径便是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低碳经济中环境价值的合理实现。低碳经济直接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减少对于常规能源的依赖和消耗,降低生态环境压力,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可以认为,它不仅是对原有模式的革新,更是一种理性回归,它承载着唤醒人类对于生态自然的依恋的责任,昭示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行为的启动,它使得地球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成为一个连续体,对于人类生态自我的形成及成熟具有重要意义,即让人们走向对地球负有道德责任的感觉,就像对其他人负有道德责任的生动体验一样[5]。按照Schwartz[6]的规范激活理论(norm-activation theory),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会将外部不成文的规范内化为个人规范、准则、责任感,不遵循这些内化的规范行事,不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或惩罚,也会受到内心的谴责,当个体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会对他人带来有害的结果,并将责任归咎于自身时,就可能会产生利他的或亲社会的态度和行为。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或好或坏的后果,也意识到自身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环境问题的作用,因此低碳消费不仅能够使个体获得社会、他人和自身的认可,亦能避免来自外界和内心的惩罚。在此基础上,个体会形成一些亲社会的偏好,低碳产品具有半公共品的属性,既包含了私人特性,也包含了公共特性,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及社会需求,此外,低碳消费具有正外部性的特征,即低碳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因此在个体层面,可以认为人们在社会认同感的基础上同样会形成一种低碳消费偏好。Stern和Dietz[7]将该理论引入到环保行为的研究当中,认为环保行为也可以看成是由某种内在价值观所激活的亲社会行为,进而提出价值基础理论(value-basis theory),即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态度和行为基于人们最普遍的价值观,这种道德规范建立在关心他人幸福和利益的价值基础之上,当人们意识到破坏环境会对他人带来危害,并且当个体将环境破坏的责任归咎于自己时,就趋向于表现出环保行为。Stern进一步指出,关心他人幸福和利益的价值观(利他价值观)仅仅是那些可能会影响环境态度和环保行为的价值观中的其中一个,另外还有两个价值观,关心自己的利益(利己价值观)和关心整个生态圈的利益(生态圈价值观)。根据前文对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低碳经济价值实现形式的探析,结合心理学领域的规范激活理论及价值基础理论,本研究提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微观层次低碳经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   根据图1,我们对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微观层次低碳经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解析。首先,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推广和发展的核心应当落脚到个体层面,换句话说,作为一种价值范式的转移,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移到一种以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关键还是在于人。这也与广义虚拟经济所强调的“人本经济”不谋而合,低碳经济是以个体低碳经济行为为内核的。其次,低碳经济行为是实现低碳经济实体价值、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和其他形式价值更为直接的载体。第三,从心理学层面而言,个体低碳经济行为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因素,同时个体生态价值取向对于推进个体低碳经济行为意义重大。总的来说,个体的低碳经济活动和态度,一方面是当前社会价值范式转移在个体层面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实现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多种价值形式的重要途径。
  三、文献回顾
  低碳经济行为是一个被西方研究者广泛使用的术语, Hunter等人[8]在22个国家的跨文化研究中,根据行为所涉及到私人领域和公众领域程度将它划分为私人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如购买绿色无公害产品,减少汽车使用频率等)和公众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如参与环保示威、游行,为支持环保捐款等)。在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有组织的或自发性的低碳经济行为开展比较广泛,因此,低碳经济行为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甚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决策等的方方面面,西方学者对低碳经济行为的分类就更为细致,涉及到的领域也就更为广泛。因此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些分类是否合理,而应当综合考虑到所研究的被试群体所处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笔者认为,在当今中国社会,低碳经济行为虽然在社会各阶层中得到广泛开展,但相对而言,在行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领域以及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分类比较符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人的低碳经济行为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单位、学校等组织参与的,另一个就是平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国内一些研究者也沿用了这一分类对中国城市居民在该变量上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这也说明,这种分类方法在中国是适合的。
  在对低碳经济行为的研究中,环境心理学家和社会社会学家们越来越强调环境关心的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数的研究都有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即环境关心的程度对于特定低碳经济行为(例如回收、节能、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或选择交通方式的行为)存在直接的显著效应。但是过去和将来的研究都要面对并解决几个问题:给予环境关心一个更为明确的、操作化的概念界定;找出影响、引起环境关心的因素;为环境关心与特定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实证证据[9]。Schultz和Zelezny[10]在Schwartz的规范激活理论及Stern和Dietz的价值基础理论基础上,给予环境关心心理学角度的解释,他们认为环境关心是一种态度,环境关心分为利己、利他和生态圈环境关心,分别建立在利他、利己和生态圈的价值观基础之上并受之驱动。利己环境关心是指个体关心环境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利他环境关心是指出于对他人利益的考虑而去关心,相应地,生态圈环境关心就是出于对整个生态圈利益的考虑而关心环境[11]。
  对于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的关系,很多研究指出个体环境关心水平是低碳经济行为的一个有效预测因素,例如有较高环境关心水平的消费者比那些较少关心环境问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绿色产品。然而,也有很多研究指出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Black[12]指出大多数的低碳经济行为模型存在很大的局限,因为它们未能综合考虑到个体、社会、制度约束等因素,同时他区分了两类环境关心:个人环境关心(个体能够感觉到并认为自己有责任)和社会环境关心(尽管个体能够感觉到,但是不认为自己有责任),并证明了只有个体环境关心才能预测低碳经济行为,社会环境关心也许不会引起低碳经济行为,这是因为个体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可能会是他或她将自身的责任转移到全人类的身上或者转移到那些与环境问题直接有关的人身上。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研究低碳经济行为的一个方式就是了解各种社会人口学变量和亲环境态度及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一个体――环境关系模式对于低碳经济行为的理论建构、行为开展以及有关政策的制定都有着巨大的意义。研究者们一般认为年轻人、高收入者、高受教育程度者、女性更加关心环境和更多参与到低碳经济行为当中。但是对于这一结论也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在不同社会文化之下,社会人口学因素与环境关心或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但有研究者指出相对于私人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例如垃圾回收、节水等行为),女性参与到公共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例如参加环保集会等行为)的程度要低于男性[13]。总体而言,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女性要比男性更加关心环境。对于收入与环境关心的研究,研究结果却很不一致,一些研究支持了收入与环境关心的正相关,但是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与对其他社会人口学因素的研究相比,居住地与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但是研究普遍得出结论认为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与居住在乡村的居民相比具有更高程度的环境关心[14]。在下文,将借助量化研究的手段对个体层面环境关心对于具体低碳经济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研究方法
  (一) 被试
  本研究被试样本来源为某著名高校本科生,共发放初测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58份,回收率96.5%,其中有效问卷为1021份,有效率为88.2%。被试社会人口学统计资料详见表1。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Schultz[11]编制、刘贤伟和吴建平[15]修订的中文版环境关心量表测量被试普遍的环境关心程度。该量表由三个维度,即利己、利他和生态圈环境关心构成,每个维度4个题项,采用Likert七点计分法,依“最不重要”、“很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不确定”、“比较重要”、“很重要”、“最重要”,分别计1,2,3,4,5,6,7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被试对环境的关心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环境关心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10,利己、利他、生态圈环境关心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4、0.833和0.882。   选取国内学者对于公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的自评测量量表,量表包括公领域和私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两个维度,共12个题项[13][16],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回忆过去一年中是否有从事过量表中所陈列的低碳经济行为,其中1表示“从不”,2表示“很少”,3表示“偶尔”,4表示“有时”,5表示“经常”。在本研究中,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8,公领域和私领域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38和0.714。
  五、研究结果
  (一) 大学生各量表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1. 大学生环境关心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从大学生环境关心各项目均分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见表2),“子孙后代”、“儿童”两个利他维度的题目得分排在前两位。但大学生在利己和生态圈环境关心上的得分也都高于5分,在量表整体平均分上也超过5分,说明大学生个体对于环境的关心是一个综合体,三类环境关心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个体出于担心自然环境破坏会对子孙后代产生危害而去关心环境,同时也有可能也会出于担心环境破坏而影响自己的健康)。从各个维度来看,利他、利己和对生态圈环境关心这三种态度递次减小。
  2. 大学生低碳经济行为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3描述性分析结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经济行为中,频率较高的大多为私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如节能、回收、循环再利用等,而公领域行为相对而言频率较低,尤其是参与有组织的,公众性的低碳经济行为的频率更低。根据低碳经济行为量表和分量表平均分看来,被试低碳经济行为频率并不是很高,尤其在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方面的频率低于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
  (二) 社会人口学因素与各变量的关系
  1. 社会人口学因素与环境关心的关系
  根据样本数据,对大学生环境关心的性别、民族、居住地类型以及家庭收入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生态圈价值观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性大学生得分(5.42±1.05)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5.27±1.10),被试的利己和利他环境关心的得分在性别、民族、家乡类型、家庭收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检验值及其显著性见表4。
  2. 社会人口学因素与低碳经济行为的关系
  对低碳经济行为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私领域和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在性别、专业、家乡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两种行为在民族和家庭收入两个人口学变量上皆不存在显著差异。检验值及其显著性见表5。
  其中对于性别变量,男大学生在公领域行为上的得分(2.73±0.82)显著低于女大学生(2.99±0.74),对于私领域行为,女大学生(3.80±0.87)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得分(3.52±0.83);对于专业类别,理工科大学生公领域行为得分(2.76±0.82)显著低于文科大学生得分(3.52±0.83),理工科大学生私领域行为得分(3.56±0.84)同样显著低于文科大学生得分(3.69±0.84);对不同家乡类型被试低碳经济行为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两类行为上皆存在显著的家乡类型差异,事后检验(Tukey’s HSD)结果表明,对于公领域行为,家乡为农村的大学生得分(2.67±0.92)显著低于城市(2.83±0.77)和城镇大学生得分(2.83±0.77),城市和城镇大学生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三) 研究变量间的关系分析
  1. 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对三类环境关心和两类低碳经济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变量间的相关矩阵见表6。
  相关分析表明,利己环境关心、生态圈和利他环境关心与公领域以及私领域两类低碳经济行为显著相关,环境关心与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表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探明变量间的关系强度和实现路径。
  2. 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对多变量关系的研究中,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技术对研究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检验,考察三类价值观和新生态范式对于低碳经济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效应的实现路径。通过建构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及其检测结果见图2。模型绝对拟合指标χ2/df=13.86,虽大于5的标准,但是考虑到样本量超过1000,因此该指数仍可以接受,其他拟合指数,NNFI=0.869,CFI=0.898,RMSEA=0.074,拟合指数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认为变量的关系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
  5个潜变量(Latent variables)之间的路径系数及显著性检验见表7。从表中可知,生态圈环境关心、利己环境关心对两类低碳经济行为的直接效应均显著;利他环境关心对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直接效应显著,对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的直接效应不显著。
  六、 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以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作为基本出发点,本研究梳理了相关文献,结合规范激活理论和价值基础理论,对于大学生的低碳经济行为、环境关心进行概念内涵界定,并以某著名高校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量表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行为、环境关心及其关系进行测量和分析,共发放初测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58份,回收率96.5%,其中有效问卷为1021份,有效率为88.2%。基于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大学生环境关心的利他态度为多,但对生态圈环境关心较弱
  分析显示,一方面,大学生在环境关心具体题项和量表整体得分上都比较高,尤其“子孙后代”、“儿童”、“我的健康”、“树木”、“人类”等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利己和利他环境关心上的得分都高于生态圈环境关心,这两方面说明大学生有比较强的个体取向和社会取向,同时也存在较强的生态价值取向。这与杨国枢对中国人两种取向的划分一致:个体取向重视自主性,强调个体如通过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满足自我的欲望、兴趣及情绪;社会取向重视的是融俞性,强调个体通过顺服、配合及融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与环境建立及保持和谐关系,甚至化入环境而为一,杨国枢认为中国人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取向[17]。   2. 大学生低碳经济行为偏重私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
  研究结果显示,在低碳经济行为的频率上,大学生被试得分属于中等偏下,且参与较多的是身边的一些行为,私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频率较高,如“当房间没人时,离开房间主动关灯或者电扇”、“再度使用废纸、打印纸的另一面”、“对塑料袋进行重复利用”等大学学习、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而有组织性的、公众性、具有互动性质且影响广泛的公领域行为则参与较少。一方面说明,虽然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环境意识,但是落实到具体行为层面时可能存在很多主、客观方面的阻碍;其次,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一般固定在大学校园中,因此,公众性质的低碳经济行为较少,大多以平时生活中,尤其是宿舍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具体的低碳经济行为为主;此外,公领域行为多以集体形式发生,依赖于个体所在组织的宣传和引导,由此也可见,当前大学在大学生参与到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的宣传、组织和引导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 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在部分社会人口学因素上呈现显著差异
  对于性别变量,女大学生被试在生态圈环境关心、公、私领域两类低碳经济行为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被试。这一结论与龚文娟[13]、刘贤伟和吴建平[16]的研究结果一致,Hunter等人[8]根据前人的研究把原因归结为男女两性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首先,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被文化规范中性别期望所塑造,在这个框架之内,女性的传统社会角色是照料者和看护者,因此社会要求她们的角色是合作性的,具有同情心的,进而形成维持生活和各种关系的世界观;其次,男性传统社会角色要求男性应该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这种家庭供养者的角色使得男性在追求经济上的成功时更具有支配性和独立性。[29]对于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有限自由支配时间”等外界因素的限制,女性的利他主义价值观更多地体现在私人领域内[13]。
  对于民族变量,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三类环境关心和两类低碳经济行为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国内以往研究不同。一方面可能由于,在我国,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亦十分严重,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被试构成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太少,因此影响了统计结果。
  4. 大学生环境关心与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成立
  本研究采用相关软件包,分析某高校的量表数据所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高,很好地反映了某高校学生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说明环境关心的不同类型会对大学生自觉采取的不同低碳经济行为是存在因果关系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环境关心中的对于生态圈环境关心显著正向影响了大学生在公私两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利己环境关心却负向显著影响了大学生在公私两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而利他环境关心仅对私领域低碳经济行为存在显著效应,而对于公领域低碳经济行为影响不显著。
  (二)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建议高校可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以激励大学生更加关心环境生态,更为自觉地采取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1. 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大自然和全球生态环境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整体上是比较关心环境的,尤其注意和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会给周边人群带来危害。这个结果是让人欣慰的,但是也明显体现出大学生对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关注不够,全球观和宇宙观尚未得到足够发展。因此,高校和有关政府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仅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也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唤醒人们内心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崇。
  2. 鼓励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
  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体现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良好风貌。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较之于大学生对环境关心的平均得分,大学生在低碳经济行为量表上的得分并不高,这反映出从具体的态度转化成实际行动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高校对低碳经济行为的宣传和激励需要持之以恒,不断促进同学们从内心对环境的关心转化为自觉而积极的低碳经济行为。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在公领域的低碳经济行为参与频率较低,如“积极参与到学校或环保社团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公开表达支持环保的言论”等行为参与度较低。因此,高校应该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和学科优势,承担起向公众宣传、示范低碳经济行为的责任。
  3. 持续开展多样化、梯度化的生态文明普及活动
  在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不同性别、专业、家乡类型的大学生在低碳经济行为得分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这可能也会要求高校在推动大学生参与到低碳经济行为的同时,关注不同群体对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和推进的要求和承受能力,建立起多元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环境关心和低碳经济行为的关系也表明,不同类型的环境关心会对学生的低碳经济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利己环境关心对于低碳经济行为的负向影响非常显著,这说明仅仅从个人角度出发,是很难推动大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的。而对利他和生态圈的环境关心对低碳经济行为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高校也该鼓励和支持的方向。建议高校通过定期和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来激励大学生的利他和生态圈关心,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开展有梯度化的涉及公私多领域的低碳经济活动,使得大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投入到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建设的伟大使命中。
  参考文献: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导论 [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09(1): 5-25.
  马永红, 刘贤伟.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 [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3(2): 28-34.
  Roszak T. The Voice of the Earth: An Exploration of Ecopsychology [M].America: Red Wheel/Weiser, 2001: 291-296.   洪大用. 环境关心的测量:NEP量表在中国的应用评估 [J]. 社会, 2006, 26(5): 71-92.
  吴建平. 生态心理学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3): 37-41.
  Schwartz S H. Are there universal aspects in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human values?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4, 50(4): 19-45.
  Stern P C, Dietz T. The value basi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4, 50, 65-84.
  Hunter L M, Hatch A, Johnson A. Cross-national gender variation in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4, 85(3): 677-694.
  Bamberg S. How does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fluence specific environmentally related behaviors? A new answer to an old ques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3, 23, 21?C32.
  Schultz P W, Zelezny L C. Values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five country survey [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8, 29(4), 540-558.
  Schultz P W. The structur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Concern for self, other people, and the biospher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1, 21, 327-339.
  Black J. Overcoming the 'Value-Action gap'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Tensions between national policy and local experience [J]. Local Environment, 1999, 4(3): 257-278.
  龚文娟. 当代城市居民环境友好行为之性别差异分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6): 37-42.
  Marquart-Pyatt S T.(2008). Are there similar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Comparing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9(5), 1312-1335.
  刘贤伟, 吴建平. 环境关心量表的信效度研究及应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7): 1006-1009.
  刘贤伟, 吴建平. 被试环境价值观与低碳经济行为: 环境关心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3, 11(6): 780-785.
  杨国枢.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M].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2: 87-90.
下载地址
您的IP建议您使用电信下载点
最新评论
选择评论类型: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关于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文库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