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学术论文 >
浅谈近现代画家对中国画皴法的探索
【内容摘要】皴法是中国历代山水画家在绘画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
下载文档 (220KB )
无病毒,无广告,无恶意插件
文库信息
  • 资料大小:220KB
  • 资料语言:
  • 下载次数:
  • 文档格式:DOC
  • 打开方式:
  • 文库授权:免费下载
  • 更新时间:2016-12-16
  • 应用平台:WinXP/Win8
  • 文库星级:
  • wkfxw.com(拼音缩写)提供!

分享到:

0%
(0)
0%
(0)
  【内容摘要】皴法是中国历代山水画家在绘画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一种重要技法,皴法种类繁多,技巧变化多样,能够代表画家的审美取向。皴法变化代表山水画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变化,是山水画风格变化的风向标,也是最值得研究的一种山水画技法。文章介绍了近现代中国画家在皴法上的探索,重点阐述中国山水画对待皴法的三种态度类型。

  【关键词】皴法 近现代画家 探索
  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皴法是历代画家在绘画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重要的表现技法,是画家审美意象的一个载体,代表着画家内心情感的审美追求,在绘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皴法是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灵魂,皴法的变化是中国画的演变进化和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皴法是山水画技法中种类最多的一种绘画技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中国画皴法在演进中实现艰难蜕变
  近代以来,以皴法为代表的中国山水画及其审美观念受到西方艺术的冲击,尤其是写实技法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
  (一)写实油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写实油画就已传入我国,到清代乾隆时期,写实油画仍然作为一种外来画种引发人们的好奇。写实油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仅限于宫廷中有此雅好的皇室贵族,并没有把它作为能够比肩中国千年艺术传统的一个新的标杆来看待。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指出:“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其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文库分享网(www.Wkfxw.com),全免费下载
  (二)激进人士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清政府国势的危倾和时局的动荡,一些社会活动家和民主人士走出去重新认识西方绘画,并用新眼光做出了对中国传统绘画不科学、落后的判断,进而开始批判,焦点集中在中国传统绘画是否具有写实精神上。
  陈独秀在《美术革命――答吕??》中道:“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画家也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有力主导者,他曾经说:“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西洋画家,自描写实物入手。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虽名山水之图,亦多以记忆所得者为之。西人之画,则人物必有概范,山水必有实景,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这些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本着富国强民、学习西方科学民主精神的强烈愿望,对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展开了反思和批判,他们以其社会声望和政治地位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金城、陈衡恪、黄宾虹等一些画家在当时也提出了维护传统绘画的观点,但影响很小,收效甚微,无法改变西方观念和技法影响中国画的事实。从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中国山水画失去了自足的文化环境,在一股无法抗拒的外力作用下,强行中断了自身的逻辑和规范,在充满矛盾和动荡的进程中发生了艰难蜕变。
  二、现代中国山水画家对待皴法的态度
  20世纪以来,中国山水画经历多种形态的革新,画家对待皴法态度大体分成三种类型。一是坚持传统。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和延续古人画法,在创造中继承,以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等画家为代表。二是走中西结合道路。以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刘国松等为代表,他们了解中西方绘画的特点和历史,不拘泥于皴法的继承和创造,通过全方位改造,实现中西方艺术精神的融汇和表现。三是完全西化方式。受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思潮影响,注重突破风格和形式,甚至完全放弃以皴为代表的传统表现方式,更加自由和随意进行各种尝试。
  (一)坚持传承中国传统绘画技法
  坚持传统的画家是中国山水画的主流,虽然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具面貌,在不同时期的遭遇也不尽相同,但都无一例外地坚守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把传统国学当做山水画不可动摇的基础,对古人的程式和法则抱有虔诚的尊重,因而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黄宾虹是首屈一指的大家,他笔墨高深,学养丰厚,在感受自然的基础上,整合前人的经验,追求浑厚华滋的大美境界。他把前人所传“平、圆、留、重”四字笔法发展为“平、圆、留、重、变”五字笔法,把“浓、淡、干、湿、黑、白”六字墨法扩展为“浓、淡、泼、破、积、焦、宿”七字墨法,创造了“五笔七墨”之说,发展了繁密厚重的密笔皴法,提升了传统笔墨的精神意趣。在批判中国画因循守旧、陈陈相袭的声音中,黄宾虹对绘画笔墨进行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高扬了中国画的内在人文精神。“鄙意以为画家千古以来,画目常变,而精神不变。因即平时搜集元、明人真迹,悟得笔墨精神。中国画法,完全从书法文字而来,非江湖朝市俗客所可貌似。鄙人研究数十年,宜与人观览,至毁誉可由人。而操守自坚,不入歧途,斯可为画事精神,留一曙光也。”笔墨在此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技法,而成为了一种操守、人格的象征。虽然这不是新的创造,但在当时以科学、写实为标准的评判环境中,这段话不啻是肯定笔墨境界的宣言,针锋相对地反驳了批判中国画落后的言论。
  齐白石的山水则注重对自己生活感受的提炼,不落前人窠臼,长于构图经营,近山皴法笔笔清楚,耸然直立,远山则不勾不皴,大笔没骨法一二笔写出,平中见奇。他的笔墨追求大疏大密,巧拙互参,可谓减笔皴法,笔简而意深。
  李可染注重写生实践,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艺术魄力打破传统程式,吸收先师黄宾虹、齐白石的画法,参以西方绘画的光影效果,成功构建起刚健清新、沉雄壮美、凝重深邃的山水风范。李可染在传统皴法的现代性转型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艺术个性为中国山水画的变革拓展了空间,被誉为“李家山水”,影响了一大批画家的创作。
  傅抱石擅长写意山水,用线纵逸挺秀、设色沉着瑰丽,或逆锋,或卧笔横扫,以横竖、圆转不同的笔势画山石肌理然后加点,别具一格,人称“抱石皴”,意境深远而气势苍茫。   陆俨少作画重视理法,博学兼采历代诸家,善于用笔的不同位置表现山川的不同变化,尤其以干笔皴法的山石和精描细勾的云水形成对比,画面云蒸气霭、气象万千,具有突出的风格。
  潘天寿的绘画则重视笔力,险于构图,通过提纲挈领的点皴统一画面,自出机杼、笔笔生发,别开生面。
  这些画家虽然遵循传统却不囿于传统,而是在创造中继承,体现了“盖大家神品,必于皴法有奇”的特点,代表了20世纪山水画发展的最高成就。
  (二)走中西结合之路
  另一部分现代画家经历了中西绘画的历练,形成了独到的审美意趣和艺术观念,在皴法的探索和表现上,呈现出一种简化、淡化的趋势。
  徐悲鸿力主素描造型手段,在笔墨的运用上强调结构和体面关系,注重光影和透视处理,皴法完全符合画面整体效果的需要,常以没骨法表现,几乎看不到皴和皴法的痕迹。
  林风眠从汉唐艺术中探索中国画的本质,以“线”承载自己的艺术特色,从自然景物中凭借感受和技术经验来创作。
  吴冠中注重形式美感,用丰富的点、线交汇构成山川形象,但没有体现传统的皴和皴法的概念。
  刘国松对待皴法创造最具代表性,他说:“国画的皴法已经缚死了太多的中国画家,传统画家一拿起笔来,就是披麻皴、解索皴、斧劈皴这些用了上千年的旧技巧,可是没有几个人真正想过皴法的本来含义。其实用现代语言来说,皴法就是纹理或肌理。如果中国画家能够从被捆绑的披麻皴中‘解索’出来的话,就会恍然大悟,皴或肌理并非一定要用笔才能做出来,更不需要非写不可。任何的工具和任何的手法都可以做出皴法来,不同的工具或手法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皴法,亦可由重复的练习而达到表现的极致。”在这样的认识下,他创造出全新的抽筋剥皮皴、渔网皴、叶脉皴、散豆皴、蛇鳞皴等,主要是通过利用布满纸筋的特殊纸张作画,过墨之后再把纸筋撕掉,从而在墨色中显现出粗细不同的白色线条,共同形成了类似于皴的黑白组合。这种做法放弃了传统笔墨手段,仅仅是形式上的一种相似制作,可以说是对传统皴法的一种消解。
  (三)摒弃传统、完全西化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画家的艺术思想更具有当代意识。他们认为皴法和皴的视觉经验是可利用的素材,虽然舍弃了笔墨,或者改变了笔墨的运用,但同样能够实现皴和皴法的特性,以及引起人们对山水审美的心理期待和共鸣,不必囿于传统的方式。他们的尝试更具有抽象性和实验意味。
  实际上,这些画家的创作虽然不是传统中国画的面貌,但也绝不是西方的艺术。带给人们的是东方式的审美经验,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通的气韵,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审美深层中的意境之美。目前对这一类型的创造还没有定论,这些没有皴法概念的山水,为人们认识山水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结语
  中国画千百年以来的皴法已经从基本技法演化成具有生命精神的艺术语言形式,反映了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皴法的变化代表着山水画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变化,皴法的变化是中国画的演变进化和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新的技巧表达新的精神,深入探索山水画皴法的内在价值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 由‘皴法’研究透析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之路”,项目编号:12542107)
  参考文献:
  [1]张连.形式美新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5.
  [3]贺天健.学画山水画过程自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4]华天雪.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5]刘国松.永世的痴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下载地址
您的IP建议您使用电信下载点
最新评论
选择评论类型: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关于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文库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