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学校必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论文以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取得的实践成效,以期为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改革思路和实践范例。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8-02
我国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雷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不完善,创新教学与创业教学相脱节、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与动力不足的问题,创新创业环境与平台不够等问题突出,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几乎未开展系统研究与实践。特别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创新,自主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焦点问题。鉴于此,本项目以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例,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以期回答新建本科院校培养什么样创新创业人才、怎样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进而为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改革思路和实践范例。
一、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内容来自www.wkfxw.com
(一)契合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最新精神
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手脑并用、知行统一,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兴趣,释放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活力,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对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旨在帮助学生架通从“知”到“行”的桥梁,具有理论前瞻性,与国家倡导“创新创业”的精神不谋而合。
(二)体现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
客观上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接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致力于为地方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了传统的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培养的学生将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满足新建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在我国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雷同,评价标准也是以科研指标作为重要参考,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生产经验与产业发展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人才出现培养质量下滑。通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原有的教学改革实践,制定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围绕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形成了完整的“三维度教学、四联动课堂、五路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三维度教学”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系,“四联动课堂”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途径,“五路径协同”是为人才培养创建平台。
“三维度教学”是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保障,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质量保障体系。教学目标是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教学课程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化、实践课程综合化、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现“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源化教学导师、多层化质量监控”特征。
“四联动课堂”是指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侧重系统知识传授,是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第二、三课堂侧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丰富和拓展第一课堂。第四课堂侧重学生创业教学,是第一、二、三课堂的延伸。第一课堂是指课堂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校内教学平台,学生自主开展科研训练、竞赛活动、考级考证、科技活动等。第三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外教学平台进行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第四课堂是指创业文化沙龙、创业主题演讲、创业论坛、创办公司等创业活动。
“五路径协同”即通过政府强烈支持,园(区)全力协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共同搭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校政是指长沙市政府给予长沙学院办学经费和政策的支持。校园(区)是指长沙地区建设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协作长沙学院办学。校企是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校是指湖南大学协作办学。校所是指科研院所为学生培养提供的科研训练。
三、取得的实践成效
(一)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学平台
长沙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生物和化学类专业通过校政、校园(区)、校企、校校、校所合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建了省级教学平台12个,校级平台5个。
(二)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学生创业事迹社会影响大
近五年,学生在各级各竞赛活动中共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5项,其中一等奖5项,参与教师课题,在SCI、EI、CSCD等高水平杂志上师生共同发表论30篇,获发明专利10项,立项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项目4项,校级创新研究项目26项,获项目资助经费28万元。以学生为法人代表开办公司6家。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及事迹被中央电视台CCTV-7、湖南卫视、人民网、凤凰网、湖南日报等30多家媒体和网站报导。
(三)学生就业方向明确,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生物和化学类专业毕业学生均在本专业对接产业的企业就业,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1.8%以上,2012―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6.0%、94.7%、97.0%、96.9%,5年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5.3%。毕业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及高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对我们的人才培养十分认可。如麦克斯2013年度报告显示2012届毕业生(非失业率)就业率96%,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为96%。
作者简介:
刘臻(1975-),男,湖南永州人,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生物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