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7日,一则“五十年再聚首,昔日少年已白头”的消息迅速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一时间网友跟帖达上万条。在众多人“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之余,这则消息更是集体引发对逝去师生情、同窗情的怀念热潮。
来一场50年的穿越
只因那七百多天的师生情
2015年3月的一天,曾经是六五届沈阳一中高三甲班的团支书冯振居在和其他几位居住在沈阳的老同学聚会。冯振居突发灵感:“我们何不跟亲爱的老师来一场五十年的穿越,再现当年老师讲课、我们听课的情景?”这个想法,让现场聚会的气氛空前热烈起来,几位同学连连叫好。
50年前,从沈阳师范学校毕业的杨绍箕老师走进了沈阳一中,因为对一篇古诗的精彩讲析,他成了高中甲班55名同学的语文老师。杨绍箕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的身上。担心自己才疏学浅,在当时学生接触文学作品并不多的年代,杨老师以超前的思维订阅了《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报》等报刊杂志。
特殊年代,学生能够得到文学的滋养实属不易。因为杨老师的潜移默化,班级大多数同学热爱文字,喜爱写作文。杨绍箕老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认真点评,经常鼓励的评语满满一大篇,有的同学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作文本。熊树柏说:“老师,我多想再写一篇作文,请您给我点评!”
copyright www.WKFXW.com
毕业50年,学生们天涯海角各奔东西,许多往事早已成尘埃,缘何对杨老师的教导从来没有忘记?对此,杨绍箕解释,其实他只比学生大八九岁,他一直当他们是兄弟姐妹,他们是同窗情。他的学识更多来源于因同学们渴望知识的逼迫。而对同学们的多年不忘,杨老师说这是命运对他短短的执教生涯赋予最大的幸福回报。
50年的寻找 同学们还好吗
50年再相聚,说起来容易,真的去做,难度大极了。即使还居住在沈阳的同学,大部分也联系不上了,何况还有全国乃至国外居住的同学呢!这个难题,交给了六五届高三甲班班长秦桂香。秦桂香在上学期间,就被大家喊为大姐,一方面因为她为人热情直爽,又一方面她做事情总比同龄人稳健缜密。为此,几位居住在沈阳的六五届高三甲班的老同学为了这次活动成立了筹委会。当同学们把这个创意告诉了79岁的杨绍箕老师,老人激动得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学生们过得怎么样?他们好吗?其实多少年过去了,老师同样渴望再见到当年的孩子们。于是,这位耄耋老人也加入了五十年再聚首筹委会,成了最活跃的成员之一。
在寻找六五届高三甲班同学的过程中,筹委会的老人们经历了锥心之痛。经过准确调查,确信有8位同学已经离开了人世。十几位同学的消息如石沉大海,怎么也找不到了。同学,还记得当年我们意气风发的笑脸吗?还能听到同学们的殷殷呼唤吗?人生在光阴的扉页泛黄,生命在流失的岁月老去,师生情、同学情却从没有消失。让我们相聚吧!筹委会的同学们向所有高三甲班的全体同学发出了邀请。
2015年5月16日,在筹委会同学的多方寻找努力下, 34位六五届高三甲班的同学齐聚到杨绍箕老师的家里。
“老同学,你还能认得出我吗?” 老人们互相拉着手,试图从外貌上找出当年的影子。“都老了,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了,乍一看根本认不出了,不过只需要一会儿,同学们当年的音容笑貌就都找到了!”
一声问候,50年的光阴回来了
经过两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划,沈阳一中六五届高三甲班的五十年再聚首的活动,终于在2015年5月17日拉开了帷幕。这一天,恰好是六五届高三甲班同学毕业50周年。
同样的高三班,昨天朗朗读书的少年们换了模样。34位白发苍苍的同学整齐地坐在教室里殷殷期待。打铃声过,杨绍箕老师夹着备课本推门而入……同学们好!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坐!杨绍箕老师的嗓音还像当年那样亲切清澈,同学们的声音洪亮且透着岁月的沧桑和激情。
转过身,杨绍箕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李白的古诗。“老师的身影还如同昨天,板书还是那样漂亮!” 34位同学齐声跟着老师朗读这首经典绝句,朗朗读书声穿透寂静的校园,穿越半个世纪,在这书声中,许多人早已泪流满面。
随后,杨老师又领读了李白和王维的两首诗,并和前一首《孟浩然之广陵》对照分析。课堂下面的同学难以抑制激动的情绪,一起呼喊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整堂课历时20分钟,杨绍箕老师几度摘下眼镜,难以抑制巨大的幸福感。在课后的欢聚中,一位当年对老师有心结的学生泪流满面,她当场给老师三鞠躬,压在心里50年的坚冰被迟来的真相融化了。而杨老师同样给自己的学生道歉。他说:“请原谅老师那时候也年轻。”
对于这次50年的聚会,熊树柏在微信圈发文字说:“先生首次任教便是我们班,也是他唯一的一次执教生涯,我们是他的独生子。依先生的才气,本可以带出十几个高三甲班,倘若如此,再与弟子们相会,就不会满堂飞雪了。”
杨绍箕老师也在聚会之后,应学生之邀深情写下:“三载同窗/五十年西东 /休说风华不再/古稀夕阳亦红/ 执手泪眼/相拥手足情同 /携舞漫天霞彩 /共享遐龄此生。”
耄耋老师、古稀学生
成了微信控
沈阳一中六五届高三甲班的全体同学谁也没有想到此次聚会,迅速被各家媒体网络平台转发,并进入央视新闻。影响之广甚至波及到国外。
此后,老人们成立了微信圈,同学老师都饱满深情感念这次聚会,他们纷纷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微信互动:“同学们,50年了,还能师生共堂,这是许多人想而不能的梦啊,让我们珍惜,再珍惜!”
“五十年再聚首,昔日少年已白头”,此消息被各大网站转载并在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网友纷纷留言:“太感人了,我们什么时候也聚一聚,再去听亲爱的老师为我们上一堂课!” “如果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只是趴在课桌上睡着了,做了一个很长的梦,该多好!”
老人们说:“我们的活动切中当今教育时弊,没想到,我们老了,还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这是我们聚会的意义所在!今后,我们再也不分开了!”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