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对我国31省会及直辖市2013年和2014年的人均GDP与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数据进行调查与分析,从环境友好视角对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主要城市的人均GDP和空气质量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即人均GDP较高的城市,其空气质量会相对较差,这一发现暗示了以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很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同时,根据2014年数据,把31省会及直辖市划分为“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经济主导发展型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和“非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四种类型,并与2013年相比,对各城市的人均GDP和空气质量提升幅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我国实施环境友好发展型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环境友好;经济发展水平;空气质量;对比分析
Abstract: This work surveyed and analyzed the per capita GDP and air quality index of Chinese 31 provincial capitals or municipalities in 2013 and 2014, and compare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se cities from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view. Results show there i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 capita GDP and air quality among these cities, that is, the cities with higher per capita GDP may have relatively worse air quality. This observation implies that economy-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 may bring about some environment costs. According to 2014 data, the 31 provincial capitals or municipalities are respectively evaluated a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development cities", "economy-oriented development cities", "environment-friendly cities", and “NO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development cities”. The improvement level of per capita GDP and air quality among these cities in 2014 is also compared with 2013. These findings could provide some supports for implementing the economy-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 内容来自www.wkfxw.com
Keywords: Environment-Friendl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ir Quality; Comparison
1. 引言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的基础上,势必给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带来变化。良好的经济发展模式会考虑到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进而实现环境资源友好型发展,然而经济发展、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等多重目标并重的发展模式会对经济发展速度有所限制。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正在发展中的国家,都很大可能先是经历“经济发展主导型”发展模式,再转变为“环境资源友好型”发展模式[1,2]。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引起了空气污染物的迅速积聚,造成了当前面临的空气质量问题。因此,我国目前正在处于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由以经济发展速度为主要或单一目标的“经济发展主导型”发展模式转向社会、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环境资源友好型”发展模式。近些年我国实施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观”等国家发展战略都体现了这一转变。然而,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发展和开放水平等因素的不同,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3]。东部沿海以及内陆核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很成熟,而一些内陆非核心城市可能正在处于起步发展过程中。单一从经济发展速度对城市进行评价不能充分反映出城市的总体水平,进而也会导致我国各城市的非健康发展。因此,从环境友好视角,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是空气质量指标来对城市环境进行测量,结合空气质量对我国典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识别出当前我国不同城市的发展模式,为各城市的良好健康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经济发展与空气质量问题。曹洪军和莎娜从区域环境视角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并采用山东省1978到2009间的数据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检验[4];池建宇等考虑我国城市内生因素的影响,采用库茨涅兹曲线研究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发现未来十年内我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空气质量改善程度会十分有限[5];李雪敏认为城市环境质量是构建品牌城市的必须因素,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人居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六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城市品牌资产评估体系[6];Sánchez de la Campa和de la Rosa通过分析空气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对空气有害物质的极端控制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明显影响,甚至会导致经济危机;Zilio和Recalde采用1970-2007期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21个国家的数据,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8]。 可以看出,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识别出了经济发展与空气质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持。然而目前研究中对于空气质量提升绩效的关注还比较少,尤其是关于空气质量提升绩效测评方面的研究更少[9-10]。本文从环境友好视角,结合我国典型城市在2013年和2014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数据和空气质量测评指标数据,对经济发展水平与空气质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采用人均GDP和空气质量两个维度,识别不同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为各城市制定和实施与其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发展战略提供一定参考。
2. 研究数据
本文选取了31个省会及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水平进行对比研究。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有很多,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本文采用人均GDP指标数据来表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表1给出了2013年和2014年我国31个省会及直辖市的人均GDP及其排名情况(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本文采用的空气质量测评指标是依据2012年我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同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11]。表2给出了各监测指标的符号、含义、化学式和单位。其中除O3是8小时平均值外,其他指标浓度限值均为24小时平均值。由于本文研究中各城市多属于居住商业区,因此浓度限值应采用二级空气质量标准。
空气质量指标浓度会受产业结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季节等多种因素影响[12-13],为了进行空气质量提升绩效比较,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合理设置。从比较时段来看,日时间内平均浓度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尤其是风速,而年平均浓度不能很好地区别各因素不同季节时的影响程度,因此,本文采取月平均指标浓度来进行比较。同时,由于不同城市的主要污染物不同,单一空气指标数据难以全面表达城市空气质量,因此,本文采用由表2中各分指标合成得到的空气质量总指数(AQI)来代表各城市空气质量。
根据表2中的空气质量监测指标,我们调查了31个省会及直辖市2013年11月和2014年11月的空气质量监测指标数值,并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计算得到了各城市的AQI指数,具体如表3所示(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3. 结果与分析
3.1经济发展水平与空气质量相关分析
首先为了明确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在SPSS 19.0软件中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对2013年和2014年的人均GDP和AQI做了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说明:为了去除量纲对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的是人均GDP排序和AQI排序数据。
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2013年和2014年31个省会直辖市人均GDP排名与AQI排名的相关系数均是负值,说明人均GDP和空气质量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即人均GDP较高的城市,其空气质量会相对较差。这一发现暗示了以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很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
3.2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对比
图1给出了2014年31个省会直辖市人均GDP与2013年相比的变化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与2013年相比,2014年天津、北京和上海这三个大型城市的人均GDP出现缩减,尤其是天津减少的幅度最大;在人均GDP增加的城市中,武汉、南京、杭州、广州、贵阳和长沙等城市的增加幅度最大,而乌鲁木齐、哈尔滨、石家庄、太原和兰州等城市经历较小的增加。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层次性规律和边际递减规律。在未来十几年的发展中,一些人均GDP偏低但又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城市,其人均GDP会有较大增加,例如西安、济南、成都等城市。
3.3空气质量变化对比
图2给出了2013年11月与2014年11月31个省会直辖市空气质量的对比情况(数值越大说明质量越差)。从对比结果可以看出:与2013年11月相比,2014年11月除了乌鲁木齐,其他3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都变得更差,尤其是哈尔滨、沈阳、郑州、济南、太原、天津和西安等城市空气质量变得相对更差;福州、贵阳、南昌、南宁、昆明、上海和海口空气质量具有相对减小幅度的变差。
3.4人均GDP水平与空气质量现状与提升幅度对比
3.4.1现状对比
图3给出了2014年31个省会直辖市人均GDP和空气质量排名对比情况,其中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人均GDP排名和AQI排名。
从图3中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
(1)在31个省会直辖市城市中,广州、长沙、上海、南昌、乌鲁木齐和福州的人均GDP和空气质量排名相对都比较靠前,都处于前15名,尤其是广州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两个指标均在前10名以内。因此,这6个城市可以评价为“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
(2)南京、杭州、武汉、呼和浩特、北京、天津、济南、郑州和沈阳的人均GDP处于前15名以内,但其空气质量都排在15名之外,因此,这几个城市可以评价为“经济主导发展型城市”。这些城市未来发展中需要注重空气质量的提升,尤其是沈阳、郑州和济南。
(3)拉萨、昆明、贵阳、海口和南京的空气质量都排在前10名以内,但其人均GDP都排在20名以外,因此,这5个城市可以评价为“环境友好型城市”。这些城市未来发展中需要注重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可以加大开发和利用这几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4)成都、合肥、兰州、重庆、西宁、长春、西安、银川、太原、哈尔滨和石家庄这11个城市的人均GDP排名都在15名之外,空气质量都在10名之外,因此,这些城市可以评价为“非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这些城市未来发展中面临的经济提升和空气质量治理双重压力,尤其是哈尔滨和石家庄。 3.4.2提升幅度对比
在对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现状进行对比之后,本文按照人均GDP变化和空气质量变化两个维度对31个省会直辖市进行对比,如表5和图4所示。其中为了保持两个指标的可比性,这里都采取提升幅度排名情况进行对比。
从图4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
(1)与2013年相比,武汉、长沙、南京、合肥、成都和福州的人均GDP和空气质量提升幅度都在前15名以内。尤其是武汉、长沙和南京三个城市两个指标提升都在前10名,结合图3中的现状对比,可以预测这三个城市未来的人均GDP和空气质量的综合排名很可能会处于全国前列。
(2)贵阳、杭州、南昌、拉萨、郑州、广州、沈阳和重庆的人均GDP提升幅度位于前15名,但其空气质量提升幅度位于15名之外,因此,这些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从图3可以发现,拉萨、贵阳和南昌当前的空气质量位于前10,因此这四个城市未来可能会较快地发展成为“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
(3)济南、昆明、石家庄、南京、太原、西宁、上海和乌鲁木齐的空气质量提升幅度位于前15名,但其人均GDP提升幅度位于15名之外,因此这些城市未来的空气质量会得到较大的提升。进一步,从图3可以发现,济南和南京当前人均GDP排名位于前15名,因此这两个城市未来可能会相对较快地发展成为“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
(4)其余城市中除了海口之外,呼和浩特、银川、兰州、哈尔滨、西安、北京和长春的人均GDP和空气质量提升幅度都落在15名之外,即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空气质量提升幅度都比较慢,尤其是西安、哈尔滨、北京和长春。对照图3中这些城市的现状,可以看出这些城市近期很难发展成为“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
4. 结论
本文根据2013年和2014年我国31个省会及直辖市的人均GDP和空气质量数据,对每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分别从人均GDP和空气质量指数AQI两个角度对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把这些城市划分为“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经济主导发展型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和“非环境友好发展型城市”。同时,与2013年进行对比,根据2014年不同城市人均GDP水平和空气质量的提升幅度,对各个城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类和评价。该研究结果对提高我国城市空气治理积极性更具有促进和指导作用,也可以为我国实施环境友好发展型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然而,由于空气质量统计数据的不充分,本文未能对经济发展和空气质量二者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未来研究会持续收集我国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进一步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等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空气质量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 杨湘豫, 陈靓, 许知行. 基于环境指数的人类发展水平的应用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4, 35(191): 127-130.
[2] John Talberth, Alok K. Bohara. Economic openness and green GDP[J]. Ecological Economics, 58(4): 743?C758.
[3] 陈黎明, 王颖, 田建芳. 中国省域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性实证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5, 36(193): 105-110.
[4] 曹洪军, 莎娜. 区域环境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山东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281(8): 25-35.
[5] 池建宇, 张洋, 晏思雨.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空气质量吗――基于中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经验验证[J]. 经济与管理, 2014, 28(5): 26-31.
[6] 李雪敏. 城市品牌资产评估体系构建研究[J]. 财经理论研究, 2015(2): 103-112.
[7] A. M. Sánchez de la Campa, J. D. de la Rosa. Implications for air quality and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in South Spain: 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 in the ceramic region of Bailén[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4(98): 519?C529.
[8] M. Zilio, M. Recalde. GDP and environment pressure: The role of energ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J]. Energy Policy, 2011, 39(12): 7941?C7949.
[9] 杨文东. 武汉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模糊数学模型的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10] B. Eder, J. Bash, K. Foley, J. Pleim. Incorporat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to air quality model evaluation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4, 82(1): 307-315.
[11]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R].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2-02-29.
[12] 李灵, 吴丰润.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交通与空气质量分析[J]. 管理观察, 2014, 540(13): 9-11.
[13] 吴蒙, 彭慧萍, 范绍佳, 吴兑. 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 38(2): 77-82.
[14]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R].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