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点主张,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规模对应规则,即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大银行天生不适合为小企业服务,小银行更具有对小企业贷款的优势。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以及银行业外部环境的改变,银行已经高度重视小微金融这片“蓝海”。我国大银行已经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不再受限于传统信贷模式及市场;而部分中小银行名义上宣传为小微企业服务,实际上却并不“安分”,由此使得银企之间出现规模非对称性。那么大银行是否一定不适合为小微企业服务?小银行优势又是否一直存在?
一、不同规模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现状考察
为了验证银企之间规模非对称性的存在,本文按照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企业划型标准和银监会监管口径,基于银监会发布的数据、各家银行披露的年报以及中央财经大学民泰金融研究所的报告,对我国不同规模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现状进行了考察。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选择工、农、中、建、交为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作为中小银行。
对三类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整体情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大型商业银行2012―2015年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平均达到5.37万亿,2015年上升尤为明显,在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规模上遥遥领先于其他两类银行,“量”上的贡献最大。这些都说明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在小微企业信贷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并且能够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服务,这与传统观点所说的“大银行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明显相悖。 内容来自www.wkfxw.com
除了交通银行未披露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外,其他四家大型商业银行2015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均在1万亿以上水平,比2014年平均增长了10.79%,增幅均高于其全部贷款余额增幅(见图1)。以农业银行为例,截至2015年末,农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0882.28亿元,比2014年增加1133.08亿元,增幅达到11.6%,高于全部贷款余额增速1.6个百分点。大多数中小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幅则明显低于其全部贷款余额增幅,大部分中小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增幅和占全部贷款比例都有所收缩,其中收缩最为明显的是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2015年这两家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与全部贷款余额相比分别低了20.62个和20.81个百分点。
二、小微企业银行贷款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大银行开展小微企业服务的原因
1. 国家政策导向。2008年以来,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层面相继出台政策文件,以实际监督方式要求各银行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2015年银监会发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彰显出我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强烈意愿。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又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这种渐强的政策刺激,明显改善了小微企业的贷款状况,由此影响到小微企业信贷市场格局。
2. 银行业生存环境变化。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金融“脱媒”的加剧,使得大中型企业的融资渐渐转移到债市和资本市场,观察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可以发现,贷款占比已经由2002年的95.5%降低到2015年的69.3%。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完成也使银行的关注点开始转向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价格被严格管制时,银行可以坐吃高额利差,没有发展小微金融的动力,如今利率市场化直接对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形成一定冲击,迫使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创新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银行资金大量投向传统行业和僵尸企业,潜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也持续攀升,调整客户结构已成为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拓展小微企业客户由此成为战略重点之一。因此大型银行加快开展小微金融业务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更是银行自身寻求长期发展的内在需要。
3.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银行利用先进技术收集企业各方面信息的方法不断增多,地域和距离不再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阻碍。尤其是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高度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记录了借款人以前不可记录的行为,获得了以前无法获取或者获取成本很高的数据。另外,正在不断开发中的大数据征信采用云计算技术,比传统征信更为客观及时和低成本,不少大数据征信服务机构如考拉征信、芝麻信用等已经开始大数据征信服务小微企业的探索,使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更为便捷有效,社会征信体系也正在不断完善,这些都使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逐步得到缓解,因此大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息劣势也会越来越不明显。
4. 大型银行本身具有一定优势。首先,大银行综合实力强、客户群体多、业务范围广,更能运用大数据技术获得征信和风控上的优势,比如建设银行就已开发出小微企业评分卡信贷模式以及“善融贷”、“结算透”等依托大数据技术研发的小微企业专属产品。其次,针对小微企业信贷,大银行正逐渐发挥出自身信息处理能力强、风控技术高以及人力资本上的优势,改进贷款技术,使大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上体现规模优势成为可能。信贷工厂就是大银行最具代表性的贷款技术创新。以中国银行为例,“中银信贷工厂”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审批层级大幅压缩,审批时间也缩短到一周之内,有效提高了贷款审批发放效率,并且更加重视贷前调查、市场分析和贷后管理,有效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因此,大型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上并不一定就逊色于中小银行。
(二)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不够积极的原因
1. 中小银行市场定位出现偏差。我国的中小银行原本的市场定位是要与大型银行进行差异化分层经营,早期中小银行履行其职责并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大幅上升,部分中小银行热衷于盲目进行规模扩张。不少中小银行名义上宣传为中小企业和当地服务,实际上仍偏好大企业、追求“垒大户”、“重大轻小”,不积极开拓小企业信贷市场,没能把小微金融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 2. 中小银行逐渐失去优势且产品创新不足。如果小微企业本身的基本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或者软信息难以被硬化的条件仍能成立,则中小银行必然能凭借在处理软信息进行关系型贷款上的优势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但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征信体系的逐渐完善,都便利了小微企业各方面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中小银行通过与企业长期互动获取软信息的方法越来越不适用,因此中小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上的信息优势将越来越不明显。另外,由于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且流动性大,中小银行的地缘优势也正逐渐消失。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银行存在着产品初级化、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的问题,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3. 中小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不良率上升。受我国宏观经济影响,不少小微企业现金流紧张、经营萎缩,信用风险也不断上升。持续攀升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和自身较弱的风控能力,使中小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幅均大幅收缩。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单靠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并不能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服务小微企业要“两条腿走路”,既要靠中小银行,还要靠大银行。在研究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政策中,不能只着眼于中小银行,应进一步给予大银行政策支持,鼓励大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我国各类银行都应当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开展小微金融业务,履行社会责任。
第一,大银行应继续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正视银行业生存环境变化,彻底转变“大银行服务大企业”的发展观念;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产品和业务流程创新,提高为小微企业服务的效率、降低贷款成本,从而实现在小微信贷市场上的长久发展。第二,中小银行更应当积极为小微企业服务,找准自身市场定位,重新回归小微企业贷款,坚持将小微金融作为发展重点;中小银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风险评估和控制能力,坚持创新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妥善处理好竞争、收益、创新和风险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大银行与中小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过程中,应当避免恶性竞争,在各自擅长的小微金融领域深耕细作,做精、做专、做强。只有大中小银行共同发力支持小微企业,才能解决我国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从而推进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GQ,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