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武陵地区遗存有大量的传统古民居遗址和建筑。长时间的风雨洗礼,时间演变,加之缺少有力的保护,以及该地区现代化步伐的推进,这一地区古民居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古民居作为先民生活居住的物质载体,集中反映了该地区各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审美追求、建筑技艺以及环境观念等,是丰富的民族和历史信息的“记录者”,具有重要人文美学价值。当下,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该地区传统民居的魅力和价值,积极采取各种举措来对古民居有效保护。从保护古民居角度出发,该地区传统民居的环境规划设计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武陵地区传统民居的环境美学价值
(一)从环境选址来看,武陵地区民居普遍遵循“天人合一”理念。
该地区传统民居的环境选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除了当地特殊的地理地貌对于建筑场所的限制和束缚外,该地区环境选址主要受到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以及各民族信仰的影响。比如著名建筑学家张良皋先生就认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民居的环境选址中具有重要地位,他说,“高明的风水家对武陵山区建筑环境的影响是良性的。风水知识在武陵山区相当普及,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有时甚至富于幻想,想法奇特。 ”[1]而民族信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该区域的先民在进行环境选址时,都十分注重“散处溪谷,所居必居高地”;吊脚楼内外无处不有神灵存在――四周的山水井泉,花木果树,均有神灵依附,甚至连偶尔爬进家门的蛇,也成了死去的祖先神灵的化身 [2]。
内容来自www.wkfxw.com
大寨村在村口和村后均种植有风水林,制定严格的规则限制任何人为破坏等。而大寨村的选址按坐北朝南,面水背山,得水为上的传统风水理念为依据规划建设,民居建筑选址整体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共生相得益彰的环境美学效果。
(二)从空间组织来看,武陵地区传统民居讲究因山就势、自由灵活布局。
武陵地区多为山区丘陵,沟壑遍布,溪水长流,同时该地区属于典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差和空气湿度大。人们山居野处,艰苦的自然条件 ,使人民生产生活充分地顺应自然,而民居建筑作为人们的居所也不例外。因而该地区传统民居在空间布局上,依山结屋,层迭排比,无次第。大寨的传统民居坐落于大山南麓,依山而建,层层叠叠,规模巨大,令人惊奇。从空间组织上,分为上、中、下三寨。
(三)武陵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与建筑形制展现出多样性、艺术性。
武陵地区传统民居因经济、取材、地貌、气候的不同存在不同的类型。例如 ,根据材料不同可以分为:砖木、石木、土木、竹木、木结构建筑。而按形制可分为:单吊式、双吊式、一字吊、二层吊式、平地起吊式、四合水式等几种空间布局类型。其中,以传统木质结构”吊脚楼”为典型形态。”吊脚楼是为适应山地地形,底层架空,并在转角子部位作一圈转廊,转廊出挑较大,均不落地,从底下仰视,如同吊在半空,故称吊脚楼 [3]。吊脚楼无论是从结构、材料、工艺都极具特色。以屋顶设计为例,其屋顶十分具有伸展流动的视觉效果和韵味,往往带给人舒缓延展的意境。而从吊脚楼整体视觉形象而言,独有的屋顶建筑造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抑或“天平地不平”的美学效果,这种美学效果的形成则主要由于吊脚楼屋顶采用了出挑、叠落等建筑工艺进行相应处理。
(四)建筑装饰上追求“素朴自然”之美兼具民族特色。
在色彩上,武陵地区传统民居以土木天然色彩为主,主要是木色。传统民居木材经过长久的柴火烟熏,自身会慢慢变黑,如碳烤一般,整体呈现出褐色,体现出素朴、自然的特点。在装饰上,传统民居十分注重细部装饰。传统民居的走廊、栏杆、柱头、门枋、窗格等乃是装饰的重点部位。在装饰手法上,大多采用木雕。大寨民居装饰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同时又吸收了汉文化的因子,在窗花中雕刻蝙蝠、龙纹、桃、祥云等图案。
二、武陵地区传统民居保护的环境设计分析
(一)保护要修缮保护、恢复保护和集中保护多种方式结合
大寨的建筑以杆栏木房为主,有“四合水”(如图一)、“撮箕口”、“钥匙头 ”、“一字三间或四间”等布局形式。在 222幢古木质建筑中,部分建于清代,部分建于 20世纪 50年代及 80年代初两个时期。对村落年代久远的民居、巷道、传统设施、桥梁、水井遗址等进行修缮保护。对于传统民居外观则保持原有风格,内部装修则可现代材料和方法,尽量做到明亮、美观、舒适,满足村民的生活需要和游客吃住需要;对混泥土民居建筑则进行外观装饰,使其与传统民居外形基本保持一致,自然融入村寨整体建筑之中(如图二)。对传统碾房、水井、桥梁等设施进行修复,展示农耕时代的生活和文化。对于传统公共建筑则恢复保护。在大寨村 ,恢复建设了杨氏宗祠、飞山庙、庵堂等公共设施。并通过访问村寨老人,查询相关资料,尽可能恢复建筑传统面貌以留存对传统公共建筑的记忆(如图三)。
对于那些散落各处、零星分布的古民居或文化遗产可以考虑采用集中保护的形式进行规划设计。在大寨村就新建民族文化活动中心设置文化陈列室,集中展示大寨、秀山杨氏土司文化和其它优秀民族文化。
(二)保护民居要与当地村落文化、非物质文化结合统筹考虑
传统民居作为物质文化载体,它反映和传达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信息。在其保护开发中,要尽量结合传统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手工技艺等因素进行多方位规划保护设计,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元素,实施民居文化保护。唯有如此,传统民居才会具有内在的魅力和张力,其价值也才得以体现。如对求雨仪式和玩花灯仪式的活动恢复。对当地吊脚楼营造技艺、石雕工艺、草编工艺以及挑花刺绣等工艺进行复原。
注释:
[1]张良皋:武陵土家[M],三联书店, 2001.
[2]陈哈林:土家人的吊脚楼[J].今日湖北,2002(10).
[3]赵逵等: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特点――以鄂西彭家寨古建测绘为例[J],华中建筑,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