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学术论文 >
中国人的创新精神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擅长创新的民族,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正是
下载文档 (120KB )
无病毒,无广告,无恶意插件
文库信息
  • 资料大小:120KB
  • 资料语言:
  • 下载次数:
  • 文档格式:DOC
  • 打开方式:
  • 文库授权:免费下载
  • 更新时间:2016-12-16
  • 应用平台:WinXP/Win8
  • 文库星级:
  • wkfxw.com(拼音缩写)提供!

分享到:

0%
(0)
0%
(0)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擅长创新的民族,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正是依靠不断地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走向文明、走向繁荣、走向富强。重新认识中华民族在创新方面的伟大成就,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对于更好的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更好的推动渝东南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新;精神;理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擅长创新的民族,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正是依靠不断地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走向文明、走向繁荣、走向富强。用习总书记的话说:“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
  然而因为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和部分人心底的崇洋媚外思想,社会上依然存在着诸如“中国人不擅长创新”、“缺乏创新精神,是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等等先入为主的偏见。破除这种偏见,重新认识中华民族在创新方面的伟大成就,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对于更好的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更好的推动渝东南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创新思想,《大学》里面就提出“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周易》中更是一部以变易、创新为核心的思想著作。“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就是说只有把握了变化、变易、变通的规律,才能做到生生不息,永葆生机。在社会发展上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把世界和人生都看作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变化、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 www.wkfxw.com,免费收集整理
  而历代先贤们也正是用创新思想,来应对社会危机、实现国家富强的。从商鞅、李悝变法到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再到近代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仁人志士,从来都是以革新为手段来实现政治抱负、解救现实困境的。
  二、我国古代在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理论创新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往往被视为顽固、守旧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非常擅长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历史上至少有三个个决定中华民族思维模式、理论方法的重大挑战,我们的祖先都是通过自觉的理论创新,做出了很好的回应。
  第一个挑战是如何治理一个空前庞大的国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大一统”思想。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割据、战乱。但依靠严刑峻法的秦帝国缺二世而亡;汉初推行的黄老之术虽然对恢复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在几十年间遭遇了“诸吕之乱”、“七国之乱”这样的高层叛乱。可见要治理一个幅员辽阔的庞大国家,没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治国理论是难以持久的。这套理论就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提出的“大一统”思想。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是说,国家的大一统是天地古今之道,是不可改变的。有了大一统的国家,必须具有适应这种大一统国家的统一思想,只有上下统一,才能保证法制号令规章制度的畅行。从“大一统”的逻辑中派生出来的许多观念使得统一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扎下根来,此后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阶段性的分裂,然而一个“大一统”的政权一直是人民心底的企盼、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应对佛教思辨哲学的冲击,是朱熹为代表的学者开创了宋明理学。佛教传人中国以后,以其严谨的思辨体系、三世因果的世界观吸引了大量的知识分子,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唐代多次出现过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就是两种文明冲突、对抗的表现。到了宋代,学者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自身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他们吸收利用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比如“太极”理论、朱熹的“天理”、陆王的“心学”等等。经过理学家们的改造,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充满思辨精神的哲学理论体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重要理论创新。
  第三个挑战是如何挽救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给出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向结合的的答案,也就是毛泽东思想。此众人皆知,不必赘言。
  (二)制度创新
  除了理论创新,中国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也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从西周的“分封制”到秦以后的“郡县制”;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演进成“内阁制”,而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创新莫过于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选人用人机制的重大创新,是现代文官制度的根基。在科举制度之前,中国的选人用人是以“九品中正”制度为基础的,考察人才的标准是门第与名声,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现象。宋代之前,政治几乎为贵族垄断,唐代虽有科举制,但借科举晋身的平民官僚,寥寥可数。
  宋代对唐代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完善,开创了糊名、誉录制度,大大减少了徇私舞弊的可能。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我国古代用人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钱穆语)。据学者对南宋宝佑四年《登科录》的统计,在宋朝601名进士中,平民出身的有417名,官宦子弟有184名,寒门进士占了绝大多数。科举制度的完善确保了寒门拥有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防止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据统计,宋代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宰相都出生自贫寒家庭,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的出身都十分贫寒,留下了断齑画粥、画地学书这样的美谈。
  科举制度延续一千多年,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现代西方文官选拨制度,正是学习中国科举制度而来,打破了一直以来重血统、门第的痼疾,这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三)科技创新
  根据《全球通史》的观点,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天文、历法、航海等各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我们最为人所称道的科技创新当然就是“四大发明”。
  15世纪时,培根就认识到这些创新的重要意义:“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当然他本人并不知道这三者都源自中国。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在马克思看来,“三大发明”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彻底的改变了世界。没有被二人提及的造纸术也通过阿拉伯人的传播而进入欧洲,并迅速的取代了欧洲的羊皮纸和莎草纸,成为最重要的书写用纸,同样对宗教、文化、科技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将造纸术与前三者并列为“四大发明”。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创新,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我们更好的发挥创新能力
  近代历史上中国曾经落后于世界潮流,然而这种落后,并非是创新能力不足,而是中国的专制政体走到了尽头所带来的诸多后果之一。对此,我们不应苛责古人,更不应妄自菲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摆脱了重重桎梏的中国人立刻一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创新之中,并取得了举世举目的成绩:我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实现了“两弹一星”的突破,保障了新中国的安全;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腾飞,带领十几亿人民勤劳致富,实现小康;哪怕是在相对落后的科级领域也正在迎头赶上,涌现出了屠呦呦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家。
  创新本来就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基因,现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们的创新精神必将更好的得到释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下载地址
您的IP建议您使用电信下载点
最新评论
选择评论类型: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关于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文库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