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实际教学中总是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是因为“问题主义”阻碍了学生的兴趣,“形式主义”及成人思维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活动中的行政化参与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只有改变文本的解读思维及惯性教学形式,破除标新立异的浮夸之风,才能回归真实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问题主义 成人思维 良性探究 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应该是快乐的,它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思想的喜怒哀乐及与文本共鸣的悲欢离合。但我们发现:一篇篇精美的课文,一旦进入教学程序,学生就萎靡不振,对精妙语言无从发现,对感人之处无动于衷,叙述汇报痛苦无趣……语文教学怎么了?
一、形成这种现况的原因
(一)“问题主义”教学阻碍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我以歌曲《童年》导入,这很好,有利于学生产生共鸣。但随着教学的展开,我的问题来了:“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了童趣?为什么?”文章很长,学生找的句子很多。每找到一处,我就随机而问:“为什么?”“有趣在哪里?”“哪个词能看出来?”……就这样,原本如“胖圆圆的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这样有趣的句子变成繁琐回答的无趣。最后的教学延伸:“你的童年有哪些有趣的事儿呢?”原本这种最贴近儿童生活的一个设计,却也应者寥寥。为什么?因为这样的教学是接受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被问题消磨得越来越淡,思维的发散幅度逐渐变小。 copyright www.WKFXW.com
(二)“形式主义”阻碍了语文的实质发展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各种语文教学概念被不断提出,“泛语文”、“大语文教学”和“主体性语文”等概念层出不穷。不可否认,这些概念有积极先进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区。比如一位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指导读《天鹅的故事》一文时说:“课文的第4至第六自然段,有人认为应用舒缓低沉的语气读出老天鹅破冰的艰辛;有人认为应该语气急促,读出老天鹅动作的迅猛;还有人认为,这段话应大声呐喊,以此表达对老天鹅的敬佩之情。你认为该如何去读?请自由地读。”教师话音刚落,有的学生就“呐喊”起来,随之嬉笑声响起,学生的充分自主变成了“肆意散漫”,这样形式就影响了实质。
(三)成人思维阻碍了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只是片面地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并没有顾及与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要求。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盲目的,只有成人的已有经验是不行的。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若一开始就介绍宋庆龄生平的事迹,如何为革命呼号,为孙中山的崛起作出的奉献,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的心血……课堂上满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尽管教师有材料的补充,也有个人语言的“煽情”,但学生更多的是茫然,更不用提感知樟树可贵之处及对人物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活动的行政化参与阻碍了良性探究的发展
如我市“学讲计划”倡导“小组合作”、“先学后讲”、“以学定教”,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学讲计划”实施过程中,却伴随着“必须市、县、校三级联动,集体攻坚”,强调“行政推动”。这样各级教育机构为了完成任务,不可避免地出现模式化的桎梏。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不论人数多少强行“围坐”、不论文本体裁均要讨论、不论效果都要分组发言的现象。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际教学效果,只注重热烈气氛不注重教学目标等怪象。
二、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教学要从“人”出发,从语言文字的功能出发,打造“真实语文”。我认为“真实语文”的教学策略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改变文本的解读思维
独立的文本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素养最重要的内容。传统教学思路惯性太大,我们要学会改变,学习用“陌生”的眼光打量文本,放弃惯用的教学参考、自己熟知的教学思路,摆脱惯性,思考“还有什么方式解读”,“还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期待,思索:必须教什么,可以教什么,可能教什么。只有心里清清楚楚了,教师才是与“文本”对话。
(二)改变惯性教学形式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上课当做对教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的主要价值是“传道、授业、解惑”。除了这些,我们还应从语文专业的角度发现教材的“线索”,把应该教的,可以教的、可能教的、教学内容贯穿课堂教学这一整体。同时要力求教学内容简约化,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考虑到小学语文的特点。简单扎实的语文课,要把主要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才能品味文本,读出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改变标新立异的浮夸之风
有些教师把语文教学放在更多的技术层面,追求标新立异的教学特色,把课堂教学变成展示自己个人才艺的舞台。有些教学多媒体运用复杂,课件制作异彩纷呈,教师关注多媒体远多于关注学生。激情四溢的背后,只是少数孩子和教师的“合作表演”。还有的语文教学为了追求形式,设计了很多环节,然而有些环节到课时结束也没有落实,给人以虚假教学的感觉。我们应立足听说读写训练,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己任。教学中辅助工具更是要简约有效,目的是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及教师的有效引导。
也许“真实语文”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但只有把课堂教学变得真实起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严华银.回归真实: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条出路.中学语文教学,2011-04-05.
[2]张敬义.凸显语文特质.提升教学品质――我的语文教学观.小学语文教学,201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