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我与文学
我一直承认我有很强的文字功底,即使是作文得了个不及格,我也会把文章读给同学们听,因为那恰恰是我的中意之作,因为好话也听过不少,着就更让我想入非非了,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的文学底蕴去是匮乏的不行,度过三本书:《亮剑》、《盗墓笔记》、《巴尔扎克传》,这却是我一直引以为荣的事情,那些郭敬明,韩寒,甚至穿越玄幻,修仙真修比起来,根本就是不值一提!也许是没有时间,但跟多的是不愿意,偶尔看看简介,或者欣赏片段,我就已经知足了,我一点也不否认书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这次在家中读余光中的《沙田山居》以及朱自清的《绿》,之是两篇散文就让我激动不已,可是激动过后
剩下的只是慨叹!
我一直有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书读多了,就会羡慕这个,崇拜那个,自己想些难免会出现类似的东西,那样就怎么读都不是味了,就像作曲家,把在大脑里徘徊的优美旋律演奏出来后居然是别人的成名之曲,周杰伦的《本草纲目》就是其中优美的一例,不能说人家周董有抄袭的嫌疑,更何况抄袭的还是这么的粗劣,只能说艺术是相通的。第一个说西施美的人固然可敬,但是第二个发相同感慨的人不也是英雄所见略同吗。读书怕无心仿作,不读诗又怕闭目塞听,本来用几个简单的句子就能说清楚的事,不懂的人去能写出百十来字,本来是很普通的句子,却也会因为作者不知道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如此下去文笔的长进会大受阻碍。
转念一想,语文学了若干年,经典的修辞已然会用,熟知的成语也已经熟烂于胸,接下来就是创新。当我们用各种稀奇古怪的新颖出新的方式组合文字的时候,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于痴迷文学的人来说,多读,能让我们收集一些必要的词汇语句;多想,能将我们自己的思想灌进其中;多练,能将我们脑子中的东西付诸于纸上,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文学大家。朋友中也有文字功底超强的,空间里的日志,尤其是书法小感情,培养小情调的,哪篇读来都有那么点意思。其实文学就像是变形金刚似的,稍微一变化就玄妙万千,这样说来又更像是太极了,两极生四目,四目生八方,一个一个的寒子,被不同的人用自己的方式组合起来就是美的。
究竟什么样的文字是美的,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优秀的,抛开评奖领证不说,光是自己品味的话,当然是那些能够拨动自己心弦的,文笔稚嫩也好,老练也罢,只是吸引人的数量不同而已,初出茅庐之人,只能拨动一两个人的心弦,而鲁迅就矛盾等大家,则可以拨动数以千万计的人的心弦,不过当今时代下,鲁迅能拨动的也屈指可数了。
对于我这种一不图名,二不图利,除了自己写的开心,或是在朋友之中显摆一下外,别无他求的人来说,会基本的表达就够了,因为我是以思想取胜的,不过 如果表达不顺畅的话,思想往往表达的不顺畅,杂乱不清,这就又回到了提高文学修为的事情上来了,总之,事无一劳永逸,思想性和文学性是相互补充的东西,光有文学而无思想纯属无病呻吟,光有思想而无文学人们就往往不知所云。
对于不读书的人,没有人会觉得他们痛苦,不写作或者根本不写字的人,也没有人会会觉得他们碌碌无为。事情就是这个样子,大一下学期的日子已经和少用文字去记录自己波动的思想了,因为没有时间回味所以写下来只是一时之快,更多的是见怪不怪了,对于凡夫琐事,人情冷暖,早就已经熟视无睹了,写下来,总会觉得和当年的某一场景有惊人的类似,而且,瞬息万变的世界让我们来不及有太多的思考,太多的徘徊,去咂摸去感伤,我们不是靠这吃饭的,鲁迅的批判固然犀利,但他只管批判就能糊口了,有那间去抒发小情调,我们早就把事情办完了。郭敬明他们是真正玩文字的,而我,们,只是有时间消遣一下,所以,不要后悔没有用文字去记录,某一大事,以为我们要到不是稿费,而是烙在心里无法剔除的经验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