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的荆棘路
——读王重旭《中国历史的屈辱》有感
看到书名,就能大概咂摸出这本书的厚度。中国历史的屈辱,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敢写,也不是什么人都写得好的。
本书分上篇与下篇,各由一系列主题文章构成,上篇主要讲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内容,下篇则多涉及距离我们并不太遥远的人事物。作者以一种质疑而深刻的眼
光回看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所谓屈辱的根源和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世界。
我想,读这本书最大的障碍就是“屈辱”两个字了,但凡有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人们,恐怕都不乐意直面这种屈辱,至少不愿刨根究底地沉溺进去。但事情其实不是这样的,王先生在历史疑点中所提炼出的一切,为的不是要强调屈辱,而是催人警醒。《激情下的谎言》是我尤为喜爱的一篇,作者以杨门女将挂帅出征这个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为引,对宋朝主战主和的两股意见重新审视,提出了最发人深省的问题:是否有激情有热情就能不顾一切、战胜一切?当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卧薪尝胆是否就一定比不上破釜沉舟?无疑的,他打破了丞相寇准在我心中的神像。在电视作品的熏陶下,我已经把寇准与爱国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把主和的一派划定为奸角、软骨头,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以至当它轰然倒塌时我有着说不出的怔忡。我不得不承认,即便是历史修养深厚的人,也容易被自己的主观情感所左右,而这,却恰恰是研究历史最要不得的态度。另外,对诸葛亮、王伦、陶渊明、谭嗣同这些人物,作者也给出了独辟蹊径的看法,我认为,这些篇目也可以用《激情下的谎言》来概括:正是因为我们被诸葛亮的烈士迟暮所打动,被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所打动,被陶渊明的悠然出世所打动,被谭嗣同的视死如归所打动,我们才对他们报以热情,认为他们德行高尚人格完美举止得宜,并同时对另一拨人报以仇视或鄙夷。但这些被我们的热情异化了的东西,就已经不是历史,而是文学。真正的历史不该是这个样子。
王先生的这本书,有一种“反弹琵琶”的风骨,但“反弹琵琶”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激浊扬清,这个“浊”,正贴合了书名中“屈辱”二字。《我被聪明误一生》一篇,表面上看好像在说苏轼的不聪明,不圆融,不巧妙,让自己夹在两股敌对势力中间不可自拔,才落了个客死他乡的结局。实际上作者的笔墨从没吝惜过对政治风气的批判,在我看来,似乎还很有些借古喻今的味道。这在下篇的文字中也可以窥见一二。苏轼的耿直与天真恰恰是作者想要褒扬的东西,和屈原一样,在浑浊的世道上立身而又想保持精神清洁的人,往往十分不易。然而,在让今人感到羞耻的那些岁月里,有屈辱滋长的土壤,也有逆流而上的猛士,或口诛笔伐,或殒身不恤,却不曾从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撤退过。他们中,如谭嗣同,也是遭到王先生诟病的,但那种感情更多是惋惜。为了无药可救的清廷,你何须赴死?像梁启超那样轰轰烈烈的活着,你能再为民族为国家做多少事?只有那些搞腐败、搞诡计的人,才是王先生剑锋所指,不管他们有多少理由为自己申辩。中国历史的屈辱,是为了让未来不再昏沉,是为了让十年百年后书写历史的人,能够记下更多高贵的名字,而少一些看到现实与社会的尘杂。中国历史的屈辱,也不是为了教会我们一味的发急、发狠、发愁、发疯,而是要我们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以史为鉴,不让明天的国人重蹈覆辙。
光荣总是和屈辱相对的,没有屈辱,就谈不上光荣。我们没有办法擦去历史的污点——历史是无法更改的,但我们至少可以让自己少一些污点,投身到更加光荣的事业中。《人间何处觅清流》,这是书中一篇文章的名字,是由古圣贤的谦让引发出的感慨,大约也是王先生的肺腑之言——我觉得他有一种类似苏轼的耿直。让一个国家的历史始终运行于光荣的轨道上,大概不可能,但好歹我们也可以披荆斩棘,造出个消消停停的清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