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美丽校园汇报材料
土门关小学
根据湟中县教育局印发的《关于建立美丽校园工程资源信息库的通知》,依照湟中县教育局印发的《关于印发美丽校园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我校遵循办学宗旨,强化办学理念,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了学校的科学持续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文化营氛围,信息提速度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展现出一所学校的特色,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正是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我校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1、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实施环境育人。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崇德、启智、健体、求真、向善、塑美”十二个鲜红的大字矗立在教学楼顶层,无时无刻不浸润着全校师生的心灵;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奠基幸福人生,成就美好未来”带给我们一种幸福与感动;刻在车棚上的“整齐划一每一天,美在心中每一刻,快乐和谐每一时”则
要求师生做事有规范。
学校西墙设计了主题鲜明的运河文化墙,让学生体会到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量,可以传承运河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塑造学生修养,提升学校品位。
教学楼内,学校设计丰富的“走廓文化”,有世界节日介绍、法制安全教育文化、世界名城介绍、经典诵读栏目等,这些都是师生共同创造完成,实现文化熏陶,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受到良好的教育。
2、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和谐文化
在“文化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开展了“畅游浩瀚书海,品悟名人精神”的系列读书活动,一年来的读书活动,给学校、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为学校内涵发展找准了支点,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平台,为学生腾飞坚固了基石。
3、加强信息化建设,夯实学校文化发展的基础。学校及时更新添置40台品牌学生电脑,新置了校园广播与监控系统,建立了“校园之声”广播站。学校已开通校园100M速的宽带网,为师生的网上学习铺平了道路,师生畅游在高速的信息网络中不断汲取丰富的知识。多媒体教室已陆续建成,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正在逐步加大,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管理促发展,和谐谱新篇
1、健全规章制度,管理有章可循。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管理的保证,中心小学根据上级要求和教育发展现状,
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学校制度汇编》,实施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相渗透的目标管理,保证了学校的高效运转。
2、细化工作分工,形成管理网络。管理就是责任到位,学校从校长到中层再到普通教师,人人有事干,个个担责任。校长负责全面工作,下设教导处和后勤处,再往下细分各科室以及德育工作管理、文体活动管理、功能室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四大板块,每个科室每个板块下面又有更细致的分工和工作要求,这样细分下来,大到学校发展的统筹规划,小到一个足球的收放,都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网络化管理使我们实现了学校工作二十四小时无空挡,三百六十度无盲点。
3、深化师德建设,强化团队精神。学校教师既没有令人羡慕的超高学历,也没有呼风唤雨的特异功能,能够做到工作至上,勇攀第一,各项评估并不逊于县直小学,靠的是广大教师发自内心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种良好风气的形成缘于学校领导“教师第一”的基本理念。学校应该首先关注的是教师,因为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幸福、学生的成长是以教师的健康、教师的幸福、教师的成长为前提条件的!没有教师的倾心付出,校长的教育理想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梦想。为了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团队,校长首先拿出的是自己的一颗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校长把每一个老师当做自己的亲人,老师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有时候甚至把自己的事放一放,先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近几年教师队伍中接纳了一些年轻人,他们思想活跃,观念新颖,热情豪迈,给我们吹来崭新的时代之风。在这个家庭里,校长就是家长,家长就意味着承担。我愿意尽我所能、倾其所有为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服务。
二、教学出特色,质量求生存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是学生家长认可、社会承认的基本前提。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1、校长兼课,发挥教育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校长,首先是一名教师。只有始终站在教学一线,才能摸水温,探路径,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才能和广大教师同甘苦,共命运,准确把握工作的方向。
2、抓好常规落实,促进教学行为规范化。学校持之以恒地坚持教师业务月检查制度,将检查结果纳入教师考核档案,建立和完善了较为科学的教职工评价机制,积极开展教师工作积分制,突出教师的教学质量比重,促使教师要在工作中主动学习,不断“充电”,相互借鉴学习,同心协力,共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学校形成了“赶、争、拼、超”良好的风气。
3、科学使用《导教案》,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力量。《导教案》虽是老城镇优秀教师的精华之作,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位教师都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所以学校强调教师做好个性化设计和教学反思,规定每位教师拿到教案后认真阅读,然后根据自己的学情进行取舍和改进,并经常就教师的困惑反思或教学中
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式的研讨。
4、结合校本培训,定期开展“学科教学经验交流座谈会 ”。 校本培训立足学校,以服务教学为本。中心小学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学科教学经验交流座谈会 ”,老师们将自己平常理论学习的收获,工作实践的经验,教学反思的成果,工作中的困惑等形成文字材料,在经验会上交流研讨,届时我们邀请县教育局和教管办分管教学的领导参加,给老师们提意见,做指导,在交流中,老师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为提升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创新促发展,特色出活力
1、积极营造读书氛围,诵读经典美文,提升学生素养。
(1)晨读午吟,课前一诗。背诗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最成功的方法之一,每天早晨、中午、课前,学校全体师生准时开始经典诗文诵读,每天红领巾电视台滚动播出两首小学生必背古诗,孩子们有滋有味地吟诵着。
(2)诗文诵读与美术、音乐等课程有机整合。学校语文科和美术、音乐科对“诗配画”“唱古诗”的教学研究完美体现了二者的结合。学生的美术作品意境悠远,充满诗情画意,韵味无穷。古诗文的演唱,古色古香,令人回味。校长经常和老师们一起开展经典诗文教学研究,骨干教师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课和示范课,引领语文教师们不断研究思考实践,掀起了教学研讨交流的热潮,走进经典诗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3)学校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诵读活动顺利、高质量地开展,老师们想出了很多好的方式方法:在教室黑板上开设“每周一诗”栏目,组织学生诵读;将那些有故事情节的诗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像贺之章的《回乡偶书》等都改编成了不同形式的短剧,把诗文编写成相声、小品等曲艺形式来表演;进行诗句“接龙”比赛,看谁会背的诗最多;教学生演唱和欣赏古典诗词名歌名曲,编排舞蹈;开展古诗文书法和诗文意境绘画展览比赛、古诗文朗读比赛,办自创诗歌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既再现了诗文的意境和场景,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同时还更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在校文化生活,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语言表现能力和肢体语言表现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强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为学生学好学科课程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2、诵读经典为学生提供丰富文化积淀,开启了学生心灵交流的金钥匙。学校结合实际首创出“一分钟的精彩”,,让学生在课前利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演讲,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同学面前交流展示。演讲稿鼓励学生自写,要贴近现实生活,力戒空泛。“一分钟演讲”突出实效,培养了学生兴趣,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3、以丰厚的运河文化为底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德育活动,成立了秧歌队、腰鼓队、绳操、军乐队等各种兴趣小组。在学生中还开展各种德育主题活动:学会感恩、学习雷锋、争当四好少
年、“四、二九”缅怀先烈、理想在我心中??真正做到德育无痕,润物无声。“丰富的大课间活动”“趣味运动会”“体操比赛”等,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锻炼了胆识,强健了身体,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学习也更加主动。“合唱表演”、“书法”“ 绘画”展演、“欢庆六、一节日”等则让学生尽情释放自己的心情,感受成长的快乐。
美丽校园工程建设促进了我们学习和思考,提高了对办学的认识,促进了工作上水平。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落实人本理念,弘扬先进教育文化,打造优美教育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质量,借着标准化建设的东风,开拓进取,创建出更加美好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