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记忆能力的培养
作者姓名:李秀涛 工作单位及详细通信地址:广西容县六王镇思良小学
邮政编码:537505
记忆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既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是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亚里士多德说:“记忆是智慧之母。”研究表明,数学能力并不是与数学记忆力成正比的,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与数学的记忆能力密切相关。因为数学的学习过程首先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而掌握知识必须利用原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如果知识不能在一定的时候再现和回忆起来,那么便无从对新知识进行理解、概括和运用,也就谈不上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也正因如此,教师在教学时除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不应忽视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小学生个性特点入手,并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遵循记忆的一般规律来促进小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
一、根据小学生个性特点和感官记忆的特点促进深层记忆。
小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尤其在学习内容单调,枯燥无味时难以维持稳定和持久,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产生记忆的动力,更无法达到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层记忆的目和了。此外有实验表明在相同时间内,依靠听觉获得的知识,仅可以记住其中的 15%,依靠视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住其中的25%,而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结合起来可以记住同一内容的 65 %。因此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感官记忆的特点提供趣味性的学习内容,设计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记忆。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中的“左右”时,我设计了说说自己的左(右)手会干什么?自己的左边(右边)是谁?用左手(右手)摸摸自己的右耳(左耳),要抢答问题的举起左手(右手)等多种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不同的感官参与认识左右,学生的积极性极高,两天后的检查也证明学生的记忆效果的确很好。
本文来自文库分享网www.wkfxw.com
二、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记忆技巧。
每个数学知识有其特有的特点。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的特点或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使用最合理的记忆方法。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应让学生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然后通过对比再进行记忆可以有效地增强记忆的深度。在教学四的乘法口诀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到后一句乘法口诀比前一句乘法口诀的结果多一个四的规律后,再利用这个规律去记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并且会对后面五至九的乘法口诀的记忆产生极好的引导作用。对象长度单位等分几个单元甚至几个学期才学完的知识,应该帮助学生对这些有联系的知识进行组织和整理,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的系统记忆。这样不仅减少了记忆的信息容量,而且将零散的知识点组成了一个整体,使记忆更加牢固。对一些较大容量的记忆内容,应让学生学会寻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实行关键词记忆。总之,教学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最合理的记忆方法,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促进记忆能力的提高。
三、根据记忆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逻辑意义的材料是最易于记忆的。数学学习的内容恰恰体现了这个特点。因此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内容,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能产生最有效的记忆。否则,即使学生记住了某条公式,法则的表面内容,也只能算作机械记忆,在具体解题时不会运用,使记忆的作用不能发挥出来。研究同时表明复习是保持记忆的必须手段。因为遗忘过程有它的规律。科学实验证明,在学习材料记住的后,经过1小时发现只能记住学习材料的 44%左右,而 56%被忘记了;经过一天后,只记住了33 %的内容,而 67%被忘记了;六天后只能记住了学习内容的 25 %左右。可见,在学会和记住了知识后,紧接着的就是先快后慢地遗忘。因此,要求教师让学生在知识没有遗忘之前进行复习,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神经系统得到强化。最后要求学生每次记忆的内容不要过多,因为一次学习的内容过多,容易引起大脑的过度疲劳,产生抑制,造成学习后记住的内容的百分率降低,还会动摇学生记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