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文化?文化这个概念很广泛,很笼统,距今仍没有获得一个令人信服、满意的答案。而我今天硬着头皮要谈的,正是中国文化的现状。
copyright www.WKFXW.com
文化包含的有很多,有习俗、节日、文字、思想、情操等等等等。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我终究是个刚刚步入初中一年的学生,有长篇大论,却不知从何说起。
随着改革开放,大量电子产品涌入中国,伴随进入的,是其他国家的文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是不可避免的。而此次对文化的冲击极大,中国文化很难抵御。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分歧,我澄清一下。适当的追星并非不可,但我总觉得“明星”这个词变了味。在中国的古典文化里,明星不是这些所谓的演员、歌手之流,而是文人墨客、儒家学士、戎守边疆的将士、技艺精巧之人..
不少人审美低俗,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各种综艺节目、综艺电影应运而生。这些视频大都没有内涵,只是请来明星捧场作秀,为网络的渣残,多看绝无益处,可谓百弊无一利。
记得以前春节时,最讲究“长幼有序”,即年长的先动筷。可看看现在,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吃的肆无忌惮,不顾他人感受,专挑自己喜欢吃的,筷子伸得特别长。而老人们也抱有“只要吃饱就行”的纵容心理。爱乎?害乎?
方言也很重要。方言可以说是一个地区的象征,是万万毁不得的。地方方言也有很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民族的一种重要民族艺术形式。普通话很方便,但不知为什么,听见家乡的语言,人们总倍感亲切。“乡音无改鬓毛衰”就是个极好的佐证。近些年来全国推广普通话,却忘记了保护地方方言。举个例子,上海有几百万学生就读,其中有近一半是上海本地人。但试问一下,能有几个会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
节日和利益脱不了干系。现在的中秋佳节之剩下了漫天飞扬的月饼广告,谁又能想起婵娟的美好传说?七夕节被冠以“中国情人节”的称号,以此推销各种情人用品,不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是否会惊讶?到了元宵节,又有几个人会去猜灯谜、看灯?
清明节为祭祖扫墓、踏青的日子。某些人见有利可图,专门想白领推广“网上扫墓”服务,赚取利润。我认为这不是表达孝心的好方式,相信先人的在天之灵,也不一定能得到最好的慰藉。扫墓,自己和别人扫墓,是两码事,感觉不一样的,因为前者才是真正孝心的体现。而工作繁忙也不能成为不扫墓的理由。
过春节不看“春晚”怎么行?不过近年来春晚确实变了味,不仅在央视猴年春晚请来韩国明星而拒绝“齐天大圣”六小龄童,更是通过微信发起了红包。相信我们这一代人长大后依然清楚得记得,那几个全家人彻夜不眠在电视节前疯狂摇动手机的场景..
文化还有实体的文物、建筑。不要让野长城被磨平,故宫文物被刻字,广州民国建筑被强拆这样的时间再次发生!我还想到,上海人引以为豪的古城墙,如今只剩残缺的一小段了。发展固然重要,但是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
这样一个个沉重的事实,让人痛心疾首。
文化需要的是传承,需要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保护。靠做几个竞赛题目,死记硬背书面知识远远不够。要从真正的根源上解决,也只有教育。要想真正打败一个民族,只有毁灭它的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国的文化,在西方日韩的冲击下,岌岌可危。文化的复兴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依据。
初一:小学生2010
文化,在我看来不只是汉语的“文化”二字或是英语的“culture”这么简单。
记得小学里读过一本书,叫做“中国文脉”,里面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叫做“文脉”。里面有个观点我十分赞同,文化发展的潜流,并不是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而我认为今天中国的文化处在断流的边缘。
那就从现在国人的情操即审美说起吧。
电子产品乃至互联网使我们生活更加便捷,但也加剧了文化之间的冲突。相信不少同学习惯用电脑,手机看小说、动漫、电视剧等。一些同学每逢下课,便谈论动漫人物或日本韩国明星,甚至追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听到持相反态度的言论,轻则上前争吵,重则大打出手。
现代人的审美同以前有了很大不同。在动漫中,人物的脸型大多消瘦,尖下巴。(这里我插句嘴,在中国的国粹--京剧中,尖下巴多为奸狡之人)有些人为了“完美”的脸型而去整容..古自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哲学观念。现在想想,不少“貌美”“英俊”的容颜,都是手术台的产物。然而,一个人的外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素养。
再来说说习俗。习俗有很多,生活习惯,地方方言等都可以纳入这个范围。
赛会、舞狮子,这些传统习俗活动,现在能看到几回?还有多少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给我们这样抛弃?要讲科学,不能迷信不假,可祖宗的东西,不能丢。
节日也不能幸免。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都是依照农历。近年推进阳历,每当一月一日新年大家相互祝贺时,我总觉得真正的新年没过,老念叨着旧历年;当其他人做圣诞卡片、唱圣诞歌时,我宁愿看老人们舞狮子;当别人做万圣节南瓜灯的时候,我家已经开始做腊肠,泡咸菜了..西方文化对节日的冲击尤其严重。
我认为在节日方面被冲击的最严重的是春节和清明节。
春节,最重要的就是吃团圆饭。现在的团圆饭,只不过是大家匆匆忙忙预定酒店,匆匆忙忙聚在一起吃一顿饭,匆匆忙忙离去罢了。最多也只剩下了搓麻将的传统,哪来的年味?
更加讽刺的是,春节几乎无人放鞭炮,美其名曰“保护环境”。而到了迎财神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鞭炮声如春雷一般响彻大江南北,绵延不断。烟花将天空照如白昼一般。气煞人矣!放烟花爆竹固然污染环境,带来很大不便,但既然要为了“保护环境”,那为何还要在正月初五大放鞭炮?
还记得古代街市的场景:“做买做卖,说书唱戏,打把势卖艺的应有尽有。茶、酒馆,各行各业的铺子星罗棋布。车水马龙,好不热闹。”现在这份热闹还在,只不过街市换成了富丽堂皇、喧嚣的购物大厅。总感觉少了那么一点淳朴。这倒不是要科技倒退,起码这份纯真的感情,还要在。
其他国家的文化被我们统统接受。“橘逾淮为枳”,别人家文化的种子是不能在华夏儿女的土地上长成参天大树,供人乘凉休息的。
不要让文脉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