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孩子为啥显得胆小、不敢做决定、显得没主意,问他咋办他说咋都行、随便?稍加观察,就会发现,这很可能和家长有关。
www.wkfxw.com文库分享网•收集整理
我们都知道,儿童有很大的潜力,教育的本义就是帮助孩子挖掘潜力,实现成长。所以,让孩子有机会去面对、感知、探索未知的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认知、经验(当然也包括教训),是成长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恰恰就是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有些家长却起了反作用,那就是过度关注、过度保护。
比如穿衣服、穿鞋子,孩子选哪一件,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只要不会产生太严重的后果,应该让他自己决定。但是有些家长却太在意,只因为一点小小的差别,就剥夺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你选的这件可能是比孩子选择那件“更优”一些,但是,这个“收益”比起让孩子自行选择、培养他独立判断能力的收益,显然小多了。有时候,哪怕孩子的选择不如你提供的方案好,甚至稍微付出一点成本,但只要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他会自己慢慢地明白以后在类似的情况下哪种方案更好。比如穿衣服,他穿这件可能是比那件要热一点,但是慢慢地,他会明白要根据天气变化穿衣服。所以只要不是太离谱,例如热出毛病来,就让他自己穿算了。
但是不让孩子选择,是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孩子刚做了一个选择,你就否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不敢选择、不敢决定、缺乏基本的自信和自理能力,最后他干脆啥也不做了,只等着家长给做。显然,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
其实不用套搬理论,这个道理都很浅显:孩子正因为小,没有经验,所以才会做出那么些大人看来不很完美的事(不如衣服穿不好,吃饭弄的到处都是),或者不很正确的选择和决定;但是,这是成长必要的过程,只要他的选择不会带来太严重的后果,应该给他机会。
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什么会被很多家长忽视?原因就是家长的天性妨碍了理性。关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所以哪怕孩子的决定会带来多小的风险,家长都忍不住要制止。但是,理性的家长应该警惕,自己的过度干预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
所以一直强调今天的家长应该有基本的“自觉”意识,即注意自己决定对孩子的影响,哪怕是自己以为对孩子好的决定,到底好不好。事实上很多家长缺乏这种自觉意识,他的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而不知,比如选择A和B没啥本质的区别,家长都会干涉孩子只能选A而不能选B。其实完全没必要,非但没必要,而且后果很严重。
啰嗦了半天,其实道理就一点:过度保护=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危害孩子。如果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帮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