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为人上宝,捧在手心,记在脑心,还以信心。书所传承的是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
读书,就是吸收已有智慧,焕发自己的智慧。惟有做到“三心”,才有达到发智慧于自身的境界。正如《三国志》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是捧书手心所发出的智慧。
读书,是读有体之书,所以应该捧于手心,才有看下去的可能。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精读,也有略读;有情于钻研而求甚解,也有不求甚解。但是不管哪样,都能从中得出自己的体会,获得知识的升华。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精读的,要求甚解的。因为书所记载的是先人或者名人作家的智慧,其中很大部分是难以一言而蔽之的,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体系,从而挖掘出他们的智慧。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书捧于手上,在用手翻动书本的过程中结合眼与心的精到,
抓住其主要的思想,做好读书笔记,这样才能体会其内心所念,发其智慧于
书外,融合贯通而成自家的智慧。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阅书无数,其读书方法就是勤用手。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很多的书籍。一旦有时间,就一手拿放大镜,一手按书页,阅读不辍。这就为他的思想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财富,这也正是他智慧所在。读书,就应该做到手不离书;在读的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记其内核,放其思想精髓。
读书,是存知识于脑的智慧。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人的生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知识的获得也是后天的积累。而读书,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在读书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就会自觉
地运转起来,将知识储存起来。这是一种智慧,一种成人之美的智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的话不无道理。只有烂读于心,记之于脑,才能将书中知识汲取出来,焕发出既有的智慧。
读书,还是还以信心的智慧。
我们一直以来都形成了这样的观点,读书使人明智,确实如此。但是,我想说的是,读书也能给人以信心。信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只有拥有了它,我们才能谈进步。而读书作为一种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正是信心的重要来源。读书是一种过程,一种增强信心的过程,我们有必要在具体的事物中去学习体会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