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始终怀揣着热爱大美西藏的赤子情怀,一心一意地在驻地群众与官兵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文库分享网(www.Wkfxw.com),全免费下载
雪域高原万物,在高寒缺氧的环境里,都展示着一种美。这种美不是矫揉造作的艳丽,不是哗众取宠的喧嚣,而是一种承载着生命价值的光芒,一种托举起人生大爱的壮举。王守学,西藏拉萨警备区某团政治委员,在他26年的军旅生涯里,把西藏当故乡,把藏族群众当亲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地把党的温暖和子弟兵的关爱,送到藏族人民的心坎上。
融入群众,做藏族群众的知心人
王守学所在部队驻扎在拉萨河畔,与堆龙德庆县柳梧乡的5个村落相邻。2009年以来,他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带头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自觉尊重藏民族的风俗习惯,与藏族同胞建立了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在驻地群众心里竖起了一座爱民丰碑。
2009年冬天,王守学在驻训宿营点发现几位新兵好奇地围观朝圣的信徒,不时地对“磕长头”指点窃笑。细问之下,还发现一名贵州黔南籍战士与西藏拉萨籍藏族战士吵起来了,原因是黔南战士瞧不起拉萨籍战士,认为西藏落后。不想藏族战士说“你们家乡其实才是真的穷山沟沟,这拉萨可是高原第一大城市”。这句话挫败了黔南籍战士的优越感,险些打了起来。一席话引起了王政委的深思:对西藏的文化底蕴不了解,怎能融入藏族群众中去·对虔诚的宗教行为不认同,怎能赢得藏族群众的认同·对藏民族生活习惯不理解,又怎能获得藏族群众的理解·为了让官兵了解藏民族的宗教、历史和文化内涵,从骨子里加深对藏文化的认同理解,他深入群众走访,到博物馆、图书馆查阅民俗资料,撰写了十余万字的授课材料,组织机关编印了《群众纪律守则》,发到每名官兵手中。每当新干部进藏、新战士入营,他都亲自为官兵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传授藏族风土人情知识,组织官兵参观驻地的历史文化古迹,甚至还专门安排课程讲解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用汉族官兵熟悉的汉传佛教进行类比,让官兵充分了解西藏的宗教历史、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他始终怀揣着热爱大美西藏的赤子情怀,一心一意地在驻地群众与官兵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许多官兵消除了对信教群众的认识误区,加深对藏文化的认同感,自觉同驻地群众站到了一起。
致富群众,做藏族群众的贴心人
驻地附近几个村子的藏族群众,祖祖辈辈以种青稞和养牛为生,生产方式落后,农牧民增收致富十分困难。为了帮助农牧民开辟稳定增收的路子,三年来,王守学组织部队举办了12期种养殖培训,培训农牧民1000余人,这些人大部分成为乡镇致富的领头人。为解决驻地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先后整治公路6000余米,农田灌溉渠4000余米,修筑防洪堤2500余米。
拥政爱民工作现在开展起来似乎很是顺利,可刚开始为解决部分贫困户致富难的问题时,王政委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一开始送钱送物,都被花光,送种牛种羊,都被卖掉或吃掉,怎么办·经过反复思考,王守学觉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亲自带领官兵为每位贫困户修建了一座温室大棚,安排技术人员指导蔬菜生产。由于村庄离拉萨市区不远,当年卖了好价钱,每户增收5000余元,村主任朗嘎激动地说:“这是部队给我们建的‘摇钱棚’。”去年,桑达村40多户农牧民自发修建了温室大棚,不仅有了菜吃,而且户均增收3000多元,为他们插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翅膀。村民遇到他都会激动地说:“金珠玛米亚古都,政委冬不拉亚古都(解放军好,政委好)。”
驻地是风口交汇处,风沙很大。王守学到任正是冬季,报到当天下车就让风沙来了个“下马威”,七级大风卷着沙砾把刚准备下车的王守学硬生生推回了车里。站在车外迎接的团党委委员与他握手时一个个都抿着嘴打招呼,因为一张口可能就是一嘴沙,一到下午官兵根本出不了门。从第一天开始他就思索着如何防风固沙,植树造林,既造福官兵,也为村民们创收。
为了栽活一棵树,也向当地老乡请教,跑林业局找专家咨询。每年春耕播种时节,他带领部队官兵和村民,顶着狂风沙暴,挥锹舞镐,向荒滩地进军。仅一年时间,就在3000多亩沙滩上种植了50多万余株高山柳、北京杨和金丝柳,育苗100多万株。三年过去了,驻地风沙减小了62%,风沙来临的时间也向后推了1个多月,以往驻地粮食作物收割前就“光临”的风沙,已经影响不到青稞、小麦的生长了,驻地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直接给驻地各族群众带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而这,都是这个不服输的汉子在背后一直默默奉献的结果。 助力宣教,做藏族群众的领路人
王守学结合部队驻藏族聚居地区、信教比例大的实际,每月定期组织官兵深入农牧区、深入村庄发放宣传单,进行义务巡诊,开展普法宣传和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民族宗教政策的宣讲,揭露“藏独”分子分裂祖国的图谋,讲清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藏区稳定的重大意义。
宣传群众的最好办法,就是办好驻地的教育。当他了解到驻地仅有3所简易小学,20%的适龄儿童不能上学,适龄女童辍学严重,每3个适龄女童中,就有一个辍学在家;村民中,30%的人不识字,60%的人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多数人不认识汉字,他深深感到,扶持教育,开化民智,是帮助驻地群众的关键。在王守学的带领下,部队很快与驻地3所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团里40余名官兵与3所小学的特困生分别结成了一帮一助学对子,遇有什么困难,部队官兵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学校教学中遇到什么困难也都尽力帮助解决。官兵还成立了校外辅导员小分队,定期到学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谈心交心。同时,王守学对学校硬件建设也十分关心,在他看来,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是关系到环境能否栓心留人、留住优秀教师、家长是否愿意继续让孩子们上学的形象工程,而这于藏乡的教育事业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驻地一所小学坐落在大山深处,办学条件简陋,缺少文体器材,一些住校的贫困孩子连被子、毛巾等生活用品也没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守学每年带头为学校捐赠了3万余元的教学物资,改善办学条件。这些年,部队帮助三所小学分别修建了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捐赠了乒乓球台,大大改善了学校的文化设施和办学条件。学校教务主任米玛说,“自我们建校以来,第一个篮球是部队赠送的、第一个足球是部队赠送的、第一台电脑、第一台打印机、第一台复印机这些设备,都是部队一件件资助我们的!” 三年多来,王守学带领官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他甚至走进了农牧民的家中,劝说藏民让孩子求学。在他的努力下,驻地教学质量大幅提升,适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98%,“只有接受了知识的熏陶,才能真正摆脱西藏靠天吃饭的旧生产模式,脱贫致富。同时,只有让年轻一代走出大山,多让他们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回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新西藏。党的声音、惠民政策也才能更好地传到藏乡每一个角落。”这是他的真实想法,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新时期高原军人的爱民独白。
“在你不熟悉它的时候/它是如此那般的荒凉/当你熟悉它的时候/它就变成你可爱的家乡。”伴着这首藏族民歌,王守学在雪域高原走过26个春秋。他在带领官兵履行守卫西藏蓝天净土的神圣职责时,也把党的光辉洒满拉萨河畔,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的军民鱼水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