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学,读懂孩子的内心新世界,减少不必要的争吵和误解。 copyright www.WKFXW.com
可爱的孩子一枚
首先,在这里介绍一下皮格马利翁效应。
该效应的定义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思考。
具体指的就是,如果你真诚的期望得到的某样东西,或完成某个任务,那么就会有很大几率得到,相反,你越是担心,越是感觉迷茫的事物就越容易失败。
举个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某个学校考查,他随机从学校的每个班级抽了3名学生,一共18人都写在同一张表格上,然后交给了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伴随着积极的暗示而来的进步和成就,并且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积极的心里暗示往往蕴含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暗示可以塑造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
一个很聪明的小孩,他从小对数字非常敏感,但是父母却因为竞争的失衡心态一昧的苛责孩子,将孩子与他人进行攀比久而久之,那么好的数学天赋最后却用在了网络游戏上。这个时候,孩子的心里已经被自己不如别人的成绩好这一标签贴得满满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高二的成绩会定形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某些方面要超过实际的学习成绩。
在教育孩子上,注意要因材施教,过高的期望值或者过低的目标都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在面对缺乏积极性的行为的时候,适当的鼓励和暗示,就会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像是“感觉今天你状态不错啊!把这个劲头保持下去”
或者在考试前的餐桌上家人一起进行夸奖和赞赏。
总而言之,想要真正将一个孩子教育成才还要家长的不断呵护,当然,过度的关心也会成为溺爱,掌握好一个度才是我们应该一起探索的事情
掌握好暗示的量,不要过度
尽量多交流但是要沉得住气,切莫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