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龄前的家长,有一个误区,认为孩子学习知识越多越好。很多家长就把这些东西附加在孩子身上。比如,背唐诗,简洁明了,投入时间少,效果快。但是忽视了另一个问题,孩子们能理解吗?大人都理解不了的意境,让孩子去理解,去记忆,效果真的好吗? 内容来自www.wkfxw.com
育儿指南
就家长素质而言,大陆的家长普通对国学经典理解有差距。除了一些受专业教育的,大部分家长对诗词、意境基本没什么概念。教孩子也就是能背,但要去解释,怕是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版本。自己都吃不透的东西,去教孩子,结果也是可以想象的,收效甚微。
唐诗是经典,是一个时代的经典,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可是,意境呢,比如悯农,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对于大人来说是对社会制度的反应,也是封建时代农民的生活真实写照,但是让孩子理解却是很困难。第一,时代不同。第二,制度不同。让一个现代孩子去理解农民种下粮食能收获,但结果是饿死,对孩子来说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我个人认为,孩子的学龄前教育基础还是三字经和弟子规。先教其做人做事学规矩才是首要之事。接着可以学论语和孝经,做一个铺垫。至于唐诗,可以说是装饰。孩子可以读唐诗,背唐诗,但论起唐诗在学龄前教育的位置是要放在论语之后的。
唐诗特点是古风、多变、豪放,思维上的不拘一格,用词凝炼。对于大人来说,是用毕生去学也学不完的。对于孩子来说,读读就行。如果孩子喜欢就学 一学,如果孩子不喜欢,可以不学。到孩子上小学再学也不迟。因为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中之妙,没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学读唐诗,如果非让孩子学,建议学一些近体诗。近体诗相对规律,比古风、乐府要相对好记忆一些。
文原创,图网络